作者:雷龚鸣 李泽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6/12/18 9:33:01
选择字号:
李四光纪念馆:铭记卓著功勋 传承治学精神

李四光旧居中的办公室

李四光旧居庭院中的石书

李四光雕像

10月26日,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诞辰。当天,笔者走进李四光纪念馆,参观了纪念李四光诞辰127周年展览,拜访了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

邹宗平女士告诉笔者:“作为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无论是创新地学理论、开拓地质力学,还是发展地质教育事业,李四光毕生的奋斗都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一栋建筑被矮墙环绕,墙上垂下一簇簇爬山虎,显得十分清幽安静,它便是李四光纪念馆。

笔者了解到,李四光纪念馆原是李四光先生的旧居。李四光于1962年迁居至此,度过了1971年去世前的最后10年。1989年,李四光诞辰100周年时,其旧居被辟为李四光纪念馆,并由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先生题名。2015年,纪念馆经扩建、重新修缮后向公众开放。

“李四光纪念馆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光辉足迹、卓越贡献、事业传承、精神永存。”邹宗平告诉笔者:“如同展览主题所讲述的,李四光先生从小便立下报国之志,从未有过改变。”

移步馆内,李四光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学时的成绩册、毕业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还原了李四光当年辗转各国求学的场景。

谈及李四光的求学之路,邹宗平介绍说:“1904年,年仅15岁的他被选派到日本学习造船专业。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1913年,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一年后,他认为采矿离不开勘探,便决定改学地质学;同时,选学了物理学、数学等课程,为日后的科学拓展储备了多学科知识。”

“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带着报效国家的决心,1920年,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攀登。

严谨治学 力求真知

参观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展厅墙上有一张李四光一家人的全家福。除李四光是地质学院士之外,其独生女李林是物理学院士,女婿邹承鲁是生物化学院士,“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

走出李四光旧居,右面的一栋高楼,便是李四光于1956年亲自创办的地质力学研究所。展厅中,铀矿石(仿制)、伽马仪、地应力监测设备等珍贵物品悉数展出。

“在探索地质科学过程中,李四光尤其注重野外实践。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养病期间,一个山头、一条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从不放过,可见其治学之严谨。”邹宗平回忆道。

“1921年至1936年,李四光在北大任教,其中20多个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地质学的院士。”邹宗平告诉笔者,“1952年8月,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又责无旁贷出任首任部长。”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时,就写下《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给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面对“洋权威”,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的领导下,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无论是创立地质力学,还是确立中国存在‘第四世纪冰川’,推进地震预报工作……勇于挑战权威,坚持自主探索,是李四光的精神实质所在。”邹宗平说。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庭院中,李四光的至理名言格外醒目,这是他践行地质科学研究的写照。

教学科普 薪火相传

2009年9月,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评价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一个月后,10月4日,一颗遨游在浩瀚苍穹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李四光星”。

“无论是组建行业学会,还是为武汉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等选址办学,这位地质学先驱一直致力于发展地质学教育事业。”邹宗平说,“新中国成立之时,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只有290多人;到现在,已有将近1000万人,但还远远不够。作为李四光的后人,如今我们最关心的事,便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传承和延续。”

在纪念李四光诞辰127周年展览举办当天,北京市近百名小学生、大学生到场观展。其中,花园村第二小学学生代表举行了“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主题队会活动。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河川秀美。”花园村第二小学少年先锋队中队长宣誓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以李四光爷爷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笔者了解到,早在4月22日,为纪念第47个“世界地球日”,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国土资源部就举行了李四光纪念馆开放日暨《温家宝地质笔记》赠送活动。

对此,邹宗平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勇于探索,加入到地质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