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27 19:47:10
选择字号:
制造业升级或可发力“中端”制造


 

去年此刻,“工业4.0”概念在中国产业界正当红。一年过去了,“外国明星”也丝毫没“过气”。本月初,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馆热度不减。所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已清醒意识到,工业4.0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然而无论是缺少模型还是缺少新型人才的现状,都让企业负责人有些彷徨,坊间甚至流传着“不上(工业4.0项目)是等死,上了是早死”的调侃。产业升级显然不能走粗犷风格一蹴而就,如何正确发力,是迄今仍被各方探讨的重要话题,即使是在工业4.0的老家德国,大多数企业也仍在探索中前行。

对于中国工业的发展路线,有学者建议着重考虑“中端”制造,这与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并不矛盾,找准突破口或许能实现赶超发展。

缺路径没模型少人才

“到目前为止,工业4.0仍只是一个方向。我问了很多德国朋友,他们也不能清晰地说出,工业4.0实现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日前,在由德国老牌工业企业博世牵头组织的一场讨论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秘书长王鹏表示,“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径,所以只能摸索。”

诚然,《工业4.0白皮书》描述了一个愿景,关于万物互联、泛在连接、CPS系统支持下的精益、智能化的生产,但在王鹏看来:“无论各国政府还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都还没有特别精确地看到工业4.0未来真正的‘山尖’。”

王鹏在产业和政策研究方面积累了超过15年的经验,他认为,缺少商业投资模型也是工业升级当前的一个重要困难:前面的路径不成熟,各种技术纷繁复杂,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资金投入进去,却无法判断到底会有多大收益。这是影响很多企业向前推进的重要障碍。

“不久前一个企业负责人还跟我吐槽,智能制造是国家号召的、工业4.0是大潮,不上是等死,上呢?就担心早死,因为要投入一大笔钱。”王鹏说。

就此,博世力士乐中国董事总经理刘火伟介绍,德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对回报率不是很敏感,而中国企业非常关注这块,因此更需要一步一步谨慎前行。“客户认可我们一条生产线,想买去上整套方案。可是经我们分析,其质量问题的50%是安装中的人为错误,还有50%来自产品设计,这条生产线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因此要找出客户真正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然后小步快步。”

此外,人才是永远的话题。无论智能制造还是工业4.0,其核心依然是人才。站在企业层面,需要既懂工业制造流程,又懂IT、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王鹏指出:“这样的人才依然特别缺乏。”

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与会人士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企业不能过分寄望于政府批费用、买生产线,从而实现智能制造转型。事实上,“智能制造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从根本上讲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政府不能涉入太深。”王鹏说。

那么各级政府不用劳心费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王鹏介绍了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几方面工作。中央政府层面,设置了智能制造专项,主要是资助企业攻克一些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瓶颈问题。地方政府层面,设置了资金支持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工业4.0转型,“这笔钱相对企业的投资来说,也是引导性的”。

“在大家都看不清楚时,找出一些类似于灯塔的项目,支持它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中可能有经验也有教训,总结出来提供给其他企业。这就是政府应该发挥的引导、调控、监管作用。”据王鹏介绍,工信部已设置两批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分布在六种业态当中:离散性制造、流程性制造、新模式探索、智能物流、智慧企业管理、智能装备突破等。

“中国政府不仅仅希望我们提供交钥匙工程,也提出我们应当帮助本地企业,把技术、知识传播出去。”博世力士乐中国销售副总裁刘天鹏也支持王鹏的意见,“现实情况中,我们也是采用了双战略,首先是直销,我们对整个项目负责;而对泰锋智能、广州瑞松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提供知识和产品,他们集成为系统,再服务于中国客户。”

还有一项工作也是政府应当承担的,就是标准化。

谈到智能制造,厂商很多,思路也是多种多样,工业4.0也存在同样情况。“你说你的方言、我说我的土语,互相谁也听不懂。因此标准化就是‘说普通话’的过程。”目前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已经正式推出,并且会不断完善。德国也正在做类似的工作,王鹏期待,以后也可能全球融合,形成相关国际标准。

发力中端制造

11月中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在于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一个产品从制作起点直到成品,基本都可以在国内找到协作厂商,这样的条件南亚、东南亚国家还是不具备的。

在优势分析上,王鹏与许小年不谋而合:“今年上半年《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称,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所有产业分类的国家。这是说的‘全’。”

尤其“在中等档次的产品上,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和中国比”。

为什么这么说?王鹏表示,从产量和出口量来看,中国制造的大部分“中端”产品呈“碾压式”优势。“太低端的也少了。这是说‘量’。”

“‘中端’制造,是指中等技术,不是特别低也不是高精尖。”王鹏认为,“大部分汽车、家电、普通的消费电子、工程机械的相关技术属于这个范畴,明显与高精尖的集成电路、大飞机、尖端船舶、核电站技术不同。‘中端’制造适合大规模生产。”

王鹏进一步分析认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拥有先进的制造业,但互联网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美国有非常发达的互联网,但除尖端产业外,中等层次的制造业基本空心化。大的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既有蓬勃向上的互联网,又拥有体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如果把互联网、物联网优势,与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结合起来,会是什么?就是工业4.0和智能制造。”

通过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探索,来适应时代的变革,产生一批新的巨人企业,实现制造强国的发展规划,这是我们期待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