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国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18 10:21:04
选择字号:
潘国驹:我眼中的诺奖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

■潘国驹

前不久,我访问了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科学实验中心,有二十几个国家参与,数千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这里合作研究,这次的访问主要是为了增强新加坡与CERN在教育、科研之间的合作。

比如,安排新加坡中学生和大学一年级学生访问CERN,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及大型科学装置。在访问期间,我们也和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有更深入的交流,他还特地为我们一行三人做了45分钟的有关他在国际空间站上放置的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的实验介绍。通过这个仪器,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奥秘、结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已成为21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据丁肇中介绍,他主持的这个实验有来自16个国家、56个科研机构、600名科学家共同参与,包括了物理、电子工程师、电脑专家等。丁肇中认为:“120年以前,电磁被发现了,然后X光被发现了,当时大家觉得这是很神秘的事情,认为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但现在电磁和X光影响整个人类的生活。”可以预料,“暗物质”一旦寻找到,也将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山东日照市,中学就读于台湾的建国中学,于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CERN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过,于1969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至今。

1974年,他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1976年他因这个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有自己的科学品位和判断力,绝不跟着“市场”走。他在与青年学生座谈时,一再鼓励年轻人去进修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要相信自己的科学直觉。他的名言是:“一个人在这世上只走一次,应该照着自己的兴趣走。”

除了具备第一流的科研水平, 丁肇中同时还拥有第一流的的领导才能。

如今已经80岁的他正领导600名科学家进行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如果没有领导的才能,是不可能“调兵遣将”,将众多科学家团结在他的周围。他的团队成员,有的是他的老部下,与他共事40多年,这也说明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对丁肇中来说,所谓处理好人际关系,并非做没有原则的老好人。相反,必须坚持做人的原则,不参与别人的是非,其他科学家之间的矛盾,更不去搅合。坚持用科学才能和专业特长,进行人才选择与工作分配。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要把这支600人的科学大军领导好,而且还得打胜仗、出成果,谈何容易!

丁肇中非常注重物理实验。他于1976年获得诺奖,曾用中文致辞:“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我希望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40年后,我们重读这段文字,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最近几年,“上帝粒子”和“引力波”的发现,都是实验物理的里程碑收获,也是对理论的证实。

如今,丁肇中没有“躺在过去的成果上”,他仍然坚持站在科学前线,刻苦勤奋如初,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100%的时间花在实验上。空间站绕着地球每93分钟一周,没有白天晚上,没有礼拜六礼拜天,所以我很少能有私人来往。我从来不到学生或同事家去的。有时候我请他们吃饭,就到办公室吃,他们对工作有怀疑的时候,我就请他们来吃饭,一起讨论。所以一般没人愿意跟我吃饭,因为吃饭的时候就是讨论物理。”

自始至终,丁肇中都清楚自己做科学研究的方向,并且一旦认准,就持之以恒。阿尔法磁谱仪实验项目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他希望可以在2024年找到暗物质。

现实中,有些年轻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贪图享受。而真正的科学道路没有休止符,只有加油站。丁肇中这种永不言退、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永远是年轻人学习的典范。

(作者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报》 (2016-11-18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