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17 20:19:33
选择字号:
超级月亮 超级狂欢:真的有“超级月亮”吗

 

11月14日,各个社交平台几乎被“超级月亮”的新闻刷屏。“这是本世纪最大的“超级月亮”,天文迷绝对不容错过。”从当天夜里到第二天上午,可以用“满屏尽是SuperMoon”来形容。

在全民陷入一场月亮狂欢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是‘超级月亮’?感觉经常看到称之为本世纪最大的‘超级月亮’之类的描述呢?”有人从科学方面加以解释,也有人从传播角度进行说明。

真的有“超级月亮”吗

像很多科普公众号介绍的一样,“超级月亮”起初并不是一个天文学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1979年由美国占星师理查德·诺艾尔提出,他把“超级月亮”定义为当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当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出现新月,则称为超级新月;当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满月,则称为超级满月。他认为,“超级月亮”的出现和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极端自然事件有着某种联系。

科学界对于“超级月亮”的说法,特别是“超级月亮”引发自然灾害的说法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但在2011年3月11日,正好是诺艾尔所说的“超级月亮”发生之前,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发生海啸,这让大众对“超级月亮”以及“超级月亮”引发自然灾害的关注度再次上升。英国《每日电讯报》、著名天文学网站Universe today以及国内诸多科技媒体都对这个谣言进行了粉碎。

因为“超级月亮”这种说法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天文学界对其究竟是否是一个天文学概念也持各自不同态度。2012年3月20日,NASA旗下的每日天文一图APOD发布一张希腊帕特农神庙与“超级月亮”的合影,但也尚未称其为“超级月亮”,而是描述为“近地点满月”,但之后5月7日发布的巴黎上方月亮的图片中,使用了“超级月亮”一词。毕竟无论从哪种语言表述上来看,“超级月亮”都是比“近地点满月”更加精练的表达。

《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天文专家纷纷表示不认可“超级月亮”这个名词作为天文学术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澳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在读博士刘博洋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所谓“超级月亮”,在天文学上更准确的说法是“近点朔望月”。

要搞明白什么是“近点朔望月”,首先要明晰两个概念。第一是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呈非标准椭圆状,在近地点时在地球上看月亮自然比较大,这时候的月亮被称为“近点月”;第二是朔望月的概念,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当近点月与朔望月重合的时候,就会出近点朔望月,也就是所谓的“超级月亮”,平均周期大概是14个月。”刘博洋解释说,这就是比一般“超级月亮”再“厉害”一点的“超级月亮”,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居于最理想的位置时,就会出现更大、更亮的“超级月亮”,平均周期大概为20年。NASA所报道的下一次“超级月亮”要再等18年,也是因为这个理由。

莫太关注“超级月亮”

在一片欣赏“超级月亮”的大好氛围中,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冒出来。

刘博洋指出:“‘超级月亮’确实主要是科普意义。大众媒体会觉得百姓只认识月亮,讲点月亮特殊的时刻——比较大、比较亮的时刻,很热闹。但对于不少天文爱好者来说,是比较反感宣传‘超级月亮’的。因为,其实月亮最大的时候比最小的时候大百分之十几,而且在天上没有参照物,根本看不出来。在天文爱好者看来这不是忽悠人吗?普通人会觉得看了没什么意思,那等以后真的有什么有意思的天文现象的时候,大家就不理你了。”

国家天文台博士、2016年“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超级月亮’用肉眼看过去并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或者亮度有明显变化,10%左右的变化很难识别,而亮度变化又取决于气候状况等很多因素。但从科普上看,可以将‘超级月亮’作为话题切入点,更好地普及月球本身的知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也不能免俗地挨着冻拿着手机拍照。他认为,大家之所以对“超级月亮”如此关心,本质原因还是因为“超级月亮”是美的。“美的判断标准就是六个字:没缺陷不常见。皓月当空说明空气质量好灯光污染也小,而‘超级月亮’比平时的月亮看起来更亮,这时候利于赏月,这些都是没缺陷的表现;‘超级月亮’出现的次数少,这是不常见。加上各种单反长焦距又取了非常特殊的背景拍照,更加营造出了不常见的场景,于是这些照片就在朋友圈里贴来贴去。”

“媒体用抓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大众注意没有问题,只要不是传播伪科学,只要传播的是科学事实、没有科学错误。适度的娱乐化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应该提倡。科学没必要板起面孔来训人,这样是没人会喜欢的,只会让受众远离你。”郑永春说,趁着公众对“超级月亮”的关注热情余温未散,完全可以展开很多关于月球和太空知识的科普工作。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