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初景利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6/1/6 13:31:57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
科技期刊国际化: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何谓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少人提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就是编辑理念的国际化、期刊内容的国际化、作者和稿源的国际化、编委的国际化、发表语言的国际化、传播模式的国际化、读者受众的国际化、编辑规范的国际化等等。这些都可谓科技期刊国际化要素。
 
我认为科技期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要有国际化的定位、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经营和国际化学术影响力。国际化的定位就是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就是要立足国际、面向国际。国际化战略就是要适应和满足国际读者的信息需求,发布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国际化经营就是要形成国际市场影响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经营。国际化学术影响力就是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期刊品牌。
 
科技期刊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和协同推进。很显然,当前我国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追求少数要素的国际化,满足于追求进入SCI或在SCI中进入Q1或Q2区。这是远远不够的。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能简单化、绝对化。没有从国家战略上认识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中国科技期刊就只能亦步亦趋,很可能是短视的,很可能急功近利,只能在策略上进入SCI或进入Q1区或Q2区。这不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是国家地位和国际责任的必然要求。中国是大国,是科技大国,也是科技期刊大国。中国更是肩负国际责任的大国。与世界上的非英语国家相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质量低、竞争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统计,日本的学术期刊总数为1619种,其中英文学术期刊621种,英文期刊占期刊总量的38.35%;法国有学术期刊639种,其中英文期刊217种,英文期刊占比为32.92%;德国有学术期刊1844种,其中英文期刊979种,占比53.09%。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虽然不能与其他非英语国家简单类比,但英文期刊的数量的确太少,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也影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我国自己的英文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
 
英语是世界性语言,是各国学术交流的共同媒介。今天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更需要开放的科学和开放的交流。中国科学家需要本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语科技期刊作为国家学术交流与传播的载体。这既服务于国内科学家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又体现双向对等国际学术交流的特点。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科技期刊依托国外数据库商和国际学术出版平台(如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施普林格的springer-link、自然集团的nature.com等),以“借鸡下蛋”“傍大款”等形式,大大地提高了期刊的出版效率,快速提升了期刊影响因子,扩大了期刊认知度,增强了期刊品牌影响力。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借船出海”所带来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比如期刊出版受制于国外,办刊自主性被绑架,期刊发展失去自我,期刊、机构乃至国家利益被掠夺,我国的期刊人常常被沦为“打工仔”,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
 
当然,必要的“学费”是需要交的,但也不能永远交学费,永远不毕业。要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国家行为。
 
没有“借船出海”,就没有“造船出海”。“借船出海”是手段,是过渡,而“造船出海”才是根本,是目的。当前,我们还需要“借船出海”,但一定要为“造船出海”积累造船技术、驾驶技能、航海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
 
诚然,自己造船的工艺水平要求高、投入的费用成本高、对船员的知识技能要求高,但从战略的视角看,后期的投入相对减少,一劳永逸。更重要的一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品牌,拥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正如我国只有买下乌克兰的“瓦格良”号,才会有后来的“辽宁”舰,也才会有更多的航母。要从“借船出海”的乘客转变为“造船出海”的船长和船员。
 
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是我国的英文期刊、期刊集群和我国自己的期刊集群平台。英文期刊的创办要立足高起点,填补我国优势学科的期刊空白,将我国优秀科技成果传播出去;要通过体制机制设计,将小、散、弱的我国科技期刊重新加以整合,实现期刊内容的集成化、出版模式的集约化、经营管理的集团化。同时要筑巢引凤,创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具有深度数据分析、内容挖掘和知识服务功能、高附加值的稿件采编平台和发布平台。
 
在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平台是核心,是难点,也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只有拥有一流的传播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才能搭乘这条大船走向国际。建设平台需要理念和技术,维护平台需要经营和管理。为此,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学科研究素养、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具备期刊和平台运作能力的复合型期刊人才。同时,要能够容忍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过程中所伴随的阵痛,比如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期刊评价标准的创新和期刊评价体系的转换等等。还需要考虑的是,“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并行,在竞争和合作中,通过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赢得期刊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还应注意的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主体是英文期刊,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共同媒介。中文期刊也需要通过将题名、作者、文摘和关键词翻译成英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的桥梁。
 
在科技期刊中,学术期刊要先行国际化,技术类、应用类期刊紧紧跟随。学术性问题往往具有国际性,也能体现国际水准。学术期刊应以国际规范加以运作,以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力)作为检验标准;而技术类、应用类期刊主体是中文,应主体上直接面向本国的实践应用,以发布成果所带来的后续实际产出和效果(效用)作为检验标准。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国家层面、机构层面和编辑部层面都要重视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大力加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建设,加强经费投入、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探索多种途径和多种模式推进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要瞄准我国期刊空白的优势学科领域创办更多的英文期刊。英文期刊的创办和建设要立足国际化、面向国际化、顺应国际化、推进国际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需要国际化视野,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国际化能力。■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11月刊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