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超 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10 8:44:43
选择字号:
科学传播:为“率先行动”插翼

甘建国

长春分院开放日启动。

长春分院科研人员为公众讲解科学知识。

■本报见习记者 王超 记者 彭科峰

“两耳不闻窗外事,踏踏实实搞科研。”一直以来,这都是中科院研究所对待科研的一贯信条。

但时过境迁,当前,正是中科院全面建设“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完成“创新2020”及“率先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实现研究所科技创新的整体跨越,不但需要一流的科研水平,多出科研成果,更需要全新的科学传播思路,让中科院的工作为社会所认知,推动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为先、少说多做本没有错,然而这种‘低调’也让科研人员显得高深莫测,有些甚至无法让公众理解。在新的时期,这种思路必须得到改变。”日前,中科院长春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甘建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在甘建国看来,加快科学传播的力度,让科学家走进大众,让科研机构贴近民生,是大势所趋,更有助于公众了解中科院的“率先行动”,为“率先”插上飞翔之翼。

传播:变被动为主动

“口罩能防护PM2.5吗?” “家庭需不需要安装空气净化器?”在此前举办的“中科院第十一届公众科学日(长春)”,许多长春市民一边看着展板,一边询问在场的科普人员。

“挡住空气颗粒物,戴口罩还是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是普通的口罩对PM2.5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医用口罩效果会更好。”中科院长春分院的科普人员向市民介绍,口罩并非人人都能戴,特殊情况人群如哮喘、肺气肿病人等在戴防护口罩前也应咨询医生。

针对热点问题,围绕大众关心的焦点,中科院长春分院的公众开放日赢得了在场市民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长春分院的科研人员积极组织各类科普活动,让公众对于中科院、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分院来说,帮助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树立传播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这十分重要。”一定要发挥科研人员在科学传播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科学传播的意识。甘建国指出,2013年5月,中科院启动科研管理院改革,专门成立科学传播局,旨在把中科院正在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传播,这一决策非常科学,“在互联网时代,主动传播比被动解释更加重要”。

那么,作为院所一级,应该如何做好科学传播工作呢?甘建国指出,从传播的角度来讲,院所的科技报道应该一改过去“被动”推送信息的模式,选题策划应更“主动”。而传播的主题,不但有科研成果,还要包括科学思想、科技人物的报道,同时应该注意挖掘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总之,科学传播工作应当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甘建国说。

甘建国认为,科研院所还可以结合当年、当时的重点工作作一些宣传,主动邀请媒体参与报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视研究所信息员的队伍建设。以前,研究所的科技报道并没有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所的对外宣传人员也大多没有新闻敏感性。但是,因为对院所的情况更熟悉,加之经常和科学家打交道,所以他们比专业的科技记者更有优势,因此,未来需要这支队伍的建设。

“对分院机关来说,我们是管理机构,需要做好协调和平台组织的工作。平时,我们可以组织研究所信息员进行宣传意识及写作技巧的培训。但怎样把非常专业的东西变成真正让很多受众能够理解的东西,还是要依靠信息员自己的努力。”甘建国说。

宣传:注重主题多样化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好的宣传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呢?

对此,甘建国指出,好的宣传应该围绕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要注重成果的时效性,而不是让成果躺在档案室。当前,国家也有科技报告制度,需要向公众及时公开重大科技专项的进展。因此,中科院的研究所也应当围绕研究课题进行。

“比如,研究所有很多成果鉴定会,这个成果是怎么回事,如何立的项,课题的重大进展,结题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对外报道的内容。此外,发表在世界知名刊物的进展报道等也都是很好的选题。”甘建国告诉记者,针对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研究所更要组织人员提前布局,进行专门报道,“要上报到领导的桌子上”,更要让大众广泛认知。

在成果宣传上,甘建国认为,要围绕科研突破的过程、背景及团队进行立体式的宣传。

比如“蛟龙”号,其团队经过了长达10多年的努力,这些“背后的故事”就非常值得报道。

“可能一开始,人们会觉得科研成果、科技的东西有些枯燥,但是等这个报道越来越贴近他们的时候,可能就会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下一代人。所以,科学传播的影响力就应该是这样。”甘建国表示。

此外,除了那些知名的科学大家、院士,研究所的年轻科研人员,也应当是科学传播中的主角。甘建国认为,中科院的传统是踏踏实实搞科研,目前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占到一半还多。他们当中,有的是读研然后留在所里的,也有的是后来才到中科院工作,“也许这些年轻人的工作成果现在看起来并不突出,但是通过他们的经历,可以给大家打开一个了解科学院的窗口,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解读:化枯燥为生动

当前,科技部、中科院经常下发一些重要文件。这里面也有很多值得进行科学传播的素材。

“比如,对于专业型的会议或者重要文件的宣传报道,切忌一报了之,而应该挖掘背后的素材,对于公众不熟悉的科学专业问题、术语,做好‘解读’也是一门学问。”甘建国说。

而对于上级领导一些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选题的思路、解读都非常重要。比如,白春礼院长提出的“一三五”规划,包括现在新时期办院方针,研究所都应该重点策划,然后再去找“素材”,做好全面、深入、科学的解读。“我们科学院有100多家单位,7万多工作人员,三四万的青年学生,应该说素材来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把这些素材找出来、加工好,就能够把相关的科学传播工作做好。”甘建国说。

“事实上,把枯燥的文件,或者相对单调、晦涩的名词及术语,解读成普通读者能够看得懂、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这非常不容易,也需要功底。”甘建国指出,在科学传播的工作中,包括记者在内的科学传播人员的理解能力、业务水平非常重要。科学家都喜欢讲专业术语,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连传播者都觉得难懂,就应该让科学家做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解释,只有这样,传播的效率才会高。

“要让老百姓知道科学家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科学研究对未来的科技、生活有什么影响、要解决哪些方面的事情。这样的话,公众才会觉得科学家的工作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联。”甘建国表示。

网站:为年轻人搭建“窗口”

当前,很多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不太注重本单位官方网站的建设,以至于大众称有些政府网站为“僵尸网站”。对此,甘建国认为,科学传播工作不能忽视官网,不能忽视新媒体。

“研究所的网站、新媒体官微就是一个外界了解我们的‘窗口’,要利用好这扇‘窗’,首先要把‘窗口’做好。”甘建国说。

他认为,中科院下属的院所往往依托于某个学科而设立。一个所的网站就是公众了解这个学科领域的一个窗口。研究所的政务信息应该有,但是官网的主要界面应该是介绍这个学科过去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果、专利、论文等等,“原则上,登陆研究所的网站,只要不涉密的东西,大众都应该能看得到才是。这样的话,搞专业的人才愿意关注这个院所”。此外,科学院或研究所的网站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抓住科学特色,多报道科学研究的内容。

甘建国认为,目前,中科院一些研究所的官网跟外界基本上属于隔离状态。这种隔离造成两个结果,一方面外界觉得科研机构高深莫测;另一方面大众很难接近这些机构。实际上作为一个好的官网,科研院所的网站要有专门的互动功能。

“科研院所官网的栏目设置、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现在研究所网站的管理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的,而且大多是兼职的,他们无暇顾及这么多,于是很多报道的内容很枯燥,无非开了什么会,得了什么奖。这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改进的。”甘建国认为,研究所应加强官网相关栏目、报道内容的策划。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传统的报纸、杂志稍显落后,但是,网站建设依然重要,要把研究所的网站建好,给年轻人一个了解科学院的窗口。”甘建国表示。

2015年10月,中国光学科技馆将在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正式开放。这是国内首个展示光学科技的国家级专业展馆,它也将承担更多的科学传播智能。而这项工作,离不开长春分院的重视和策划。展望未来,甘建国表示,长春分院将会探索科学传播的多重渠道,为“率先行动”的推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中国科学报》 (2015-08-10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