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 张行勇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7/22 11:23:10
选择字号:
秦岭深处“大菜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见闻

 

 
 专家在田间观察蔬菜生长情况
 
                                                                   
 
通讯员  张 晴   本报记者  张行勇
 
从陕西眉县斜峪关入山,往太白方向行进,一路青山绿水环绕,宛若进入人间仙境。目之所及,河川谷道之中,遍地或绿或蓝或紫的蔬菜交织着,错落着,织成一幅幅形状各异的美丽画卷。
 
太白县位于秦岭西部,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境内而得名,是一个位于群山之中的山地县。也因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是纯天然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宝地。
 
围绕陕西区域产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在太白县布局建设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为发展高山有机蔬菜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使太白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在秦岭深处打造了一个无公害绿色“大菜园”。
 
丰富广大百姓“菜篮子”
 
太白县全境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十分适宜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但是,至到2009年,太白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成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夏淡蔬菜重要供应基地。但人均蔬菜纯收入仅4 250元,农民效益不大。
 
究太白县蔬菜产业效益不高的原因,存在盲目引种、品种低劣、抗病性差,栽培技术落后、菜农生产技术观念陈旧、生产方式简单,收入偏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009年,围绕太白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升级,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蔬菜这个总目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太白县嘴头镇方才关村建立蔬菜试验示范站。
 
以程永安研究员为首席,赵利民研究员、张恩慧研究员、李高宝助理研究员、许忠民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在此群山环抱之地,安营扎寨,做科研,搞示范,促推广,十里八乡地走村串户,弯着身子,两腿沾满泥巴,以科技创新提高太白高山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2009年以来,专家们把科研实验室搬进了大田,以国家、省地和学校有关蔬菜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等项目为依托,从优良品种入手,开展甘蓝、大白菜、萝卜、西葫芦、菜豆等相关栽培技术研究,5年来由国内外引进优良蔬菜12个种类1274个品种,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当地打造甘蓝、菜花、白菜、春萝卜、西葫芦等山地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带。
 
专家们先后筛选出50余个适宜太白栽培的优良品种,一些品种如“金盛”、“CR金山”、“金峰3号”大白菜,“超越”、“中甘15”甘蓝等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目前,太白县86%的耕地、85%的农户种植蔬菜,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咱们试验站专家结合我们生产实际,给我们筛选的这些品种真好:一是产量好,二是适应性好,三是效益好。”太白县副县长张小平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撑下,太白县成名副其实的蔬菜产业县,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更加丰盛和充实。”
 
以西北农林科大学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目前太白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生产的高山蔬菜甘蓝、大白菜、西葫芦、萝卜、花柳菜、青花菜、菜豆已从西安及周边地区扩大到郑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地。
 
鼓起山区农民“钱袋子”
 
2009年,太白县菜农人均收入仅有4250元,2015年菜农人均收入已达7200余元,菜农腰里的荷包一下鼓了起来。
 
这“华丽的转身”是怎么发生的呢?
 
太白县地处秦岭山区,过去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农民靠传统农作物小麦或玉米每亩地的收入只有三五百元左右。发展蔬菜产业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
 
现实生活的考量,迫使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从事蔬菜生产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方式和管理理念上,耕作粗放,对甘蓝、白菜根肿等病虫害的发生缺乏认识及防治,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难以实现新突破。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两万来元,现在种菜只需三个来月,一亩地就能挣六七千元,划算得很。”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的杨兴全说。
 
在外打工七八年,2014年回乡种菜的杨兴全,今年一人就种了20亩蔬菜。
 
杨兴全的父亲老杨说:“种菜真正让我过上好日子,是咱们大学的专家来了以后。以前品种不行咱都不说,主要是病害让菜农害怕。根肿病一旦发作,基本上就绝收了。专家们来了后,用科技给我们壮胆,现在大家种菜的积极性都很高,效益也很好。”尝到科技甜头的他,今年种植了40亩蔬菜。
 
高科技催生高品质,高品质决定高效益。良好的产地环境,优异的品质口感,安全的生产方式,太白县的蔬菜产业火爆了起来,农民富了,经纪人火了,企业壮大了。
 
45岁的王林是四川成都人,做蔬菜经纪这一行差不多快10年了。近年来,他主营太白蔬菜,每年用于收购蔬菜的资金在300万左右,把菜运往成都、温州、上海等地,3个月差不多净赚五六万。他说:“这里的蔬菜品质好、口感好,很受客商欢迎。”
 
42岁的宫健宏在2008年成立了秦绿蔬菜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和农户的4000吨订单娃娃菜生长期间叶片出现了黑点,县上的农技师一时难以解决,介绍他找学校试验站的专家。程永安、赵利民、张恩慧等专家经过会诊,确定是黑腐病,并拿出了解决方案,为他挽回了200万元的损失。
 
“当初的注册资金只有300万。”宫健宏真诚地说:“企业的壮大完全靠大学科技的支撑,靠专家的扶持。”目前,他的企业具有固定资产1700万、年产6.5万吨,占太白蔬菜1/6的市场份额,生产的蔬菜走进了上海。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为依托,太白县的蔬菜种植超过10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全面推广,6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获得认证的无公害蔬菜达8个,11个品种获欧盟有机蔬菜认证,太白县成为陕西省惟一的县级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
 
科技丰富了城乡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