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15 8:40:43
选择字号:
大师虽去 精神永存
中科院半导体所纪念黄昆院士逝世10周年

 

■本报记者 王珊

7月6日上午,很多人在中科院半导体所门口向保安打听学术会议中心怎么走。门口的保安已对这样的询问习以为然,很客气地为大家指路。

10年前的同一天,中科院院士黄昆与世长辞。但“黄散射”“黄—里斯因子”“黄方程”,这些科学界赫赫有名的理论却彪炳在历史的记忆里。

为纪念黄昆对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中科院半导体所选择在他逝世10周年的日子举行“黄昆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黄昆先生逝世十周年追思会”。

在科技界,“黄昆”二字掷地有声。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51年,他与黄昆合著了一本固体物理学的“圣经”——《晶格动力学理论》。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年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

黄昆在科研上曾焕发出两次蓬勃的生命力:一次是1945~1951年在英国求学时,《晶格动力学理论》便是这期间的著作;第二次是在1977年被调到半导体所任所长后,此时他已阔别科研生涯30年。

黄昆认为,既然身在研究所,自己就必须在科研第一线工作。当时,年近60的黄昆想,科学家老了会掉队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老化,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方法跟不上发展;二是由于地位,容易脱离一线工作,以致自己原来的老本行也逐步忘记。

在承认局限性的基础上,黄昆坚持动手做一线的具体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震惊世界的“黄—朱模型”被提出,解决了超晶格领域存在的疑难问题。

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多纳曾这样描述黄昆:“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除了科研,在治学上,黄昆也非常严谨认真,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培养。

中科院院士秦国刚是北京大学52级学生。回忆起黄昆给他们讲的第一堂课,他仍然记忆犹新。

“我原以为是位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没想到他那么年轻,才30多岁。”秦国刚说,听黄昆的课是一种享受,除了科学,还能体会到一种美感。“他分析得特别透彻,能让人比较快地掌握关键之处。”

实际上,黄昆也不是天生就会讲课。为讲一节课,他经常要备课好长时间。黄昆曾在自述中承认:上学时写作文三句话就完了,在表达和语文上有所欠缺,曾经因此语文考试不及格。

这些并没有影响黄昆教学的热情。凡是听过他课的人,都深受其吸引。1953年考入北大的中科院院士王阳元说,第一次听黄昆讲课时,就被他行云流水般而又不失幽默的风格所吸引。

中科院院士朱邦芬1981年到半导体所工作,一直到2000年离开。中间差不多有15年与黄昆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几乎天天见面。

在朱邦芬的记忆中,黄昆工作非常勤奋,在办公室除了讨论问题,往往一坐半天,不停地写、算、思索。如今,当年的朱邦芬也已年近70,花甲满头。他说,黄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执着做学问的精神影响了他一生。

“青年时代作出了卓越的科学贡献,中年时期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晚年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为祖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朱邦芬为黄昆的一生作出了概括。

大师虽去,精神永存。黄昆去世后,作为生前好友,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院士曾赋诗感怀:“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物理学界不见君,院士行中少一人。”

《中国科学报》 (2015-07-1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