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鹿娟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29 11:01:38
选择字号:
新疆分院
张小雷:做“新丝路”的开路先锋


▲2014年11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右)听取新疆理化所副所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对于民族药工程中心的介绍。

■本报记者 彭科峰 通讯员 鹿娟娟

斗转星移,时空流转,昔日的“西域”成为如今的“新疆”,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的推出,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新疆也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张小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新疆分院已经成长为我国科技事业立足边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力量。“面对新疆发展稳定新常态,新疆分院将不断汇集全院科技创新力量,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科技创新‘开路先锋’的历史使命。”

与“沙”结缘的故事

中国的十大沙漠中,新疆占了三个,它们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新疆沙漠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近60%。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有这样一批与“沙”结缘的科学家。为了得到第一手沙漠资料,摸清风沙的“脾气与秉性”,他们常年奔走在沙漠腹地,穿梭于沙丘之间,有的甚至把家都搬到了沙漠边上,把试验站都扎进了沙漠之中,开始了科技防沙治沙事业,演绎了一篇又一篇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一幕接一幕的动人事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新疆生地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于1983年建站,距乌鲁木齐市1400公里,是我国最遥远的野外观测站之一。以张鹤年、雷家强等为代表的科学家,用30年如一日对治沙事业的执着精神成功地换来了让策勒流沙前沿后退2~5公里的伟大成就,有效地保护了风沙前沿的38个自然村,解除了沙埋策勒县城的威胁,成功地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沙退人进”的转变,为策勒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策勒站也因此同时获得2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 “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占了当年获奖成果数的1/4。

2014年在调研策勒站时,不禁让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为之感叹:“科学家的妙手,能让沙漠变绿洲。”策勒站的防沙治沙技术不但在新疆示范推广,而且成功地走出国门,得到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等国家的充分肯定。

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刘铭庭,世界著名治沙专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称为“刘红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潜心于红柳的育苗和造林研究,随后又对寄生在红柳根部的肉苁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立了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肉苁蓉种植示范区并得到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收益。他们建成了3000亩荒漠肉苁蓉高产稳产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以及良种繁育基地,使肉苁蓉亩产达到260~440公斤(干重),亩产价值达3100~5300元的经济效益,为自治区沙区开展生态建设,发展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张小雷指出,如今,新疆正处于发展稳定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南疆农民脱贫致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南疆嵌入式发展的契机,新疆生地所新一代青年科学家带领农户,以肉苁蓉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立荒漠肉苁蓉试验示范基地,迈向了新的沙产业征程。

“民族药”的守望者

新疆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元的维吾尔医药、哈药和蒙药等民族医药,野生药用植物达1800余种。新疆民族药在各族人民长期的防病治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制了许多疗效独特的单方和验方。新疆民族药既不同于有完整理化体系和广泛应用基础的中药,又不同于只凭用药经验的民间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用药传统习惯特点。新疆民族药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202种,其中药材115种,成方制剂87种。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研究员,自1999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毕业回到家乡新疆后,开展对新疆特色药食兼用植物鹰嘴豆的功能因子提取、生物活性评价、功能产品制备工艺和产品开发、种质资源库等方面系统研究。目前,研发了12种鹰嘴豆功能食品,已有8种产业化,已在“中国鹰嘴豆之乡”木垒建立15万亩鹰嘴豆种植示范基地,近三年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1567万元。

小小鹰嘴豆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既帮助当地农牧民们脱贫致富,也让木垒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木垒鹰嘴豆成功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也被木垒县鹰嘴豆种植农户们亲切地称为“鹰嘴豆博士”。

2014年6月19日,对于新疆理化所民族药团队而言又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在阿吉艾克拜尔的带领下,棉花花总黄酮、棉花花总黄酮片获得了新疆首个国家中药五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随后,新疆理化所与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举行自治区首个国家五类新药棉花花总黄酮片、棉花花总黄酮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的成果转让签约仪式。这将对推动新疆现代民族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新疆生物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张小雷指出,中国科学院提出“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后,民族药团队利用新疆与周边国家人文相通的优势,抓住机遇、主动担当,聚焦“中亚”,打开新疆民族药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

“我们将以区域特色天然产物药物研究为核心,依托新疆理化所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以乌兹别克斯坦为重点,集成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特色与需求,通过总中心与分中心相结合的布局,建成中科院在中亚的天然药物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平台。” 阿吉艾克拜尔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张小雷介绍,未来,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将为中亚可食植物资源“研究单位—种植基地—生产企业”间产业链的逐步形成,进而为中亚各国高水平食品加工业和制药业的发展、预防医学水平的提升、中西亚各国科研合作交流作出贡献。

汇集科技资源

在张小雷看来,自从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与中科院长期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治理、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全面支持是分不开的;中科院“科技支新”工程和“创新2020”的实施,对抢占新疆科技发展制高点、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起到了推动和强大的科技支撑作用;中科院在新疆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发挥了引领、主力军的作用,已成为一个招牌、品牌;近年来中科院与新疆全面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确确实实将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写在了大地上”。这些工作在新疆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展望未来,张小雷表示,国家将新疆确定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中科院新疆分院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平台优势,汇集中科院优势科技资源,加快推进新疆地质矿产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要利用好新疆向西开放的窗口作用,加强与中亚及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为中国—中亚—西亚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中巴经济合作走廊的建设提供科技引领。

“作为中科院在新疆的重要科研力量,作为新疆自治区最强大的科研机构,未来,中科院新疆分院将在注重保护新疆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态环境的同时,力争通过多方面的科技合作,为促进新疆的腾飞和丝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张小雷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6-29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