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张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3/29 10:55:00
选择字号:
崔永元与卢大儒激辩转基因:谁砸了谁的场

 

“说句老实话,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谈黄金大米的科学问题呢?”

“你学过播音主持吗,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论呢?你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科普啊?”

说上面一句话的,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作出下面一句回应的,是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又是一次舌战。3月26日晚,崔永元参加了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的“新闻大讲堂”,并发表题为“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在演讲的提问环节,崔永元与卢大儒发生了口舌之争,现场气氛一度变得紧张躁动。事发后,论坛上不少帖子称“崔永元复旦讲‘反转基因’遭教授‘砸场’”。

其实,不只是转基因,很多涉及伦理问题的科学技术,都会引来科学家与公众的冲突,比方说核电技术、干细胞技术等。当科学撞上伦理,科学家该怎么办?公众该怎么办?

事件回顾:17分31秒的交锋

3月26日晚上,起初卢大儒恐怕很难想到,就因为一段发言,自己就“火”了。

“今天晚上我校新闻学院邀请了著名主持人、反转人士崔永元作与转基因相关的报告,等我赶到时已经到了提问环节。”3月26日当晚事发之后,卢大儒在微博中回忆。

多次举手之后,他获得了一次提问机会,并开始和崔永元围绕着转基因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展开争论。

“我多年前推动我们生命科学院成立伦理委员会。这些问题上,知情、同意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黄金大米其实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程序问题、伦理问题。但这些问题跟转基因混为一谈,那将会使转基因更加的妖魔化。所以我希望……”卢大儒要表达的是,转基因如果有产生隐患的可能性,问题也应当聚焦在伦理和操作规范层面,而不是转基因的科学性方面。

不过,这段话很快就被崔永元打断了:“呃,对不起,这位老师,什么叫‘混为一谈’?我没听懂。”

当二人就黄金大米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时,崔永元反问卢大儒“湖南的黄金大米里,究竟转了几个基因”。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卢大儒一时语塞,没能迅速地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

“你这样的老师教出这样的学生,一点都不奇怪!你还研究科学伦理呢?”崔永元说。

你一言我一语中,双方音调越来越高,话语逐渐激烈,现场气氛也开始躁动。很快,一段名为《复旦生命科学教授卢大儒舌战崔永元》的晃动模糊、时长17分31秒的视频便在网上流传开来。截至3月28日上午,仅“爱奇艺”一家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就达到22300多次。

事后反响:红脸之后有反思

这些年来,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理念,越来越多的机构乐于组织转基因的辩论会。对于经常参加这些辩论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早就习惯了类似的冲突。今年1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15年首次转基因辩论,就以听众和工作人员的肢体冲突告终。

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国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就此事件回应称:“我其实不赞成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做科普,因为很多问题(包括科学问题)比公众想象的要复杂,讨论平台不一致、议题不统一,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为了辩论而辩论,这样的科普浪费时间,也很难产生积极的意义。”

这场争辩,也让一些从事转基因科普的科研工作者捏了一把汗。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听到小崔问到黄金玉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一身冷汗。为啥?因为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一直在科普转基因的人,我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么出名的黄金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一位生物育种领域的博士生在看完视频后评论。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的毕业生还表示,复旦大学作为生命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之一,在以往的转基因争论中,作出的科学普及和影响力“明显不足”。

不过,在“脸红脖子粗”之后,双方也各有反思和转变。

“就崔永元自身而言,我觉得,这几年来,他还是有一些转变的。”长期从事转基因科普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评价,崔永元正在逐渐从质疑转基因的科学性,转变为质疑转基因安全评价等方面的监管问题。

事发当晚9点多,卢大儒则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我不是要与崔永元争论转基因的安全性,我们应该自己更多地开展科普宣传才是正确之路,当今,转基因被妖魔化是我们科普的缺失!另外,人与人可以观点不同,但是话语应该包容,不要刻薄!”

科学争议:我们该怎么办

表达,争吵,表达,争吵。不仅是转基因话题,但凡涉及伦理的科学问题通常都会引发科学家与公众的冲突,这时候,作为冲突的双方,应该怎么办?

“争论的双方要有共情感,即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告诉记者,“现在自然科学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全部搞清楚,大家对科学发现或者科学进程上的某些问题,也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对待这样的问题,还是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去包容、沟通和理解。”

对于科学家而言,这次争辩,让赵国屏感慨:“公众关心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不能讲清楚,这是有问题的。”

赵国屏回忆,他在美国时曾经遇到两位想向其传教的牧师,作为一个学生物的科学家,他告诉他们自己不相信上帝造人的说法。对于他的回答,第一位牧师坦诚地表达了歉意,认为没能说服赵国屏,是因为自己对宗教的理解还不到家,而第二个牧师则表现得很愤怒。

在赵国屏看来,这两位牧师很像两类科学家,前者比较善于向公众做科普,后者则相反。

技巧与知识同样重要。在做了20年科普工作的中科院院士林群看来,要把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特别难,因此,掌握科学的科普方法技巧非常重要。如今,他正根据“视觉第一”的理念,把微积分的科学内容拍摄成动漫视频短片。

此外,对于科学家来说,态度也很重要。作为以转基因科普为己任的科学家,罗云波曾不止一次在科普过程中遇到冲突和质疑。

“面对科学争端,科学家和公众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大家的目的其实都是好的。”他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要能放下身段。谈论科学问题,无所谓有没有‘资格’,科学家对于公众不清楚的问题,不能嗤之以鼻,而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则应该虚心理性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并在弄清楚之后给出答复。”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