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3/20 15:21:12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科学研究须“容错”

 

■失败乃成功之母,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达到“光辉的顶点”,除了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咬定青山不放松”、败而不馁、挫而弥坚,还离不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前不久,欧洲空间局的一份分析报告正式确认,去年3月包括美国哈佛—史密森中心在内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宇宙原初引力波的“重大突破”被证明是错的。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妨碍研究团队获得后续经费支持,研究人员将继续在南极追寻原初引力波信号;国际上对原初引力波的期待,也没有因为这个错误的发现而降温。

消息传到国内,许多科学家羡慕不已:这类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研究项目恐怕多半会被叫停。的确,目前国内尚未真正形成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往往因为结果出错或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而被叫停。比如2013年,中科院院士武向平牵头的“宇宙第一缕曙光”(21CMA)探测项目结题时,就因为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探测结果而得不到后续经费支持,研究被迫中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上其他研究团队在没有做出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相关的实验仍能继续进行。

其实,类似宇宙原初引力波和“宇宙第一缕曙光”等重大科学研究都极具挑战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是其基本特征。一方面,这类研究项目产出成果的周期很长,需要旷日持久的坚持和积累;同时,其研究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中间遭遇挫折、结果出现差错都是难以避免的。正如哲人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如果没有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试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超级水稻;如果没有屠呦呦在难以计数的失败中不懈前行,就不可能找到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

失败乃成功之母,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达到“光辉的顶点”,除了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咬定青山不放松”、败而不馁、挫而弥坚,还离不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一方面,需要社会公众对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有足够的认知,在科学研究遭遇挫折甚至出现错误时少一些质疑和苛责、多一分耐心和包容;另一方面,需要科技相关部门在科研立项和经费支持上力避急功近利,对那些风险多、挑战大的重大科研项目少一些“硬性指标”、多一些“弹性目标”,对看准了的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不能因为没有“如期完工”就“断水断电”。只有在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中,科学家才有可能自由探索、安心研究、坚持不懈。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科技成果不足,依然是我国科技界面临的一大难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除了因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起步晚、积累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缺乏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导致在科研布局上过分强调“短平快”,对那些“长难慢”的项目重视不够、支持不足。这在无形中加剧了科研人员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成果产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尤其需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容错”“纠错”的支持机制,为创新提供肥沃厚实的文化土壤。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