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17 7:36:27
选择字号:
世卫组织:中国科学家抗埃贡献值得肯定

 

本报讯 (记者倪思洁)“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学家的科学贡献以及他们带来的仪器设备对控制疫情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这次疫情应对来说,全世界所有人都迟了一步。”美国时间2月14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卫生安全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说。

据福田介绍,截至2月13日,埃博拉疫情已经出现22999起病例,造成9253人死亡。目前,埃博拉疫情的发病案例正在下降,但在几内亚、利比亚、塞拉利昂,疫情的传播还在持续。“为了清除埃博拉疫情,我们依旧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努力。”福田说。他告诉记者,从1976年到2012年,埃博拉疫情一直出现并被有效地控制着,但此次在非洲西部发生的疫情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控制最难的。

回顾此次埃博拉疫情应对时,福田表示,应对不及时,是全球在此次疫情应对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他告诉记者,埃博拉疫情的第一起病例出现在2013年12月,但直到2014年3月13日,几内亚才报告称发现不明疫情;3月21日,实验室确认疫情病毒为埃博拉病毒;次日,WHO发放了个人防护设施。“我们浪费了3个月的时间。”福田感慨。

不仅如此,国际支援也略显滞后。“2013年菲律宾发生海燕台风时,151个国际医药组织第一时间就赶了过去,而埃博拉疫情发生后很长时间,才有58支国外医疗队参与救援。”福田遗憾地说。

在福田看来,之所以范围大、控制难,除了应对不及时、国际援助滞后外,当地医疗系统和基础设施薄弱也是造成疫情扩大的原因之一。“在塞拉利昂、利比亚和几内亚,每10万人只拥有1到2名医生。通讯、交通、道路、电力等方面的设施也很不完善。”他认为,这些都使得救援和疫情控制遇到困难。

此外,疫情发生区域没有明显的埃博拉疫情发生史,顽固的社会习惯,复杂的流行病学因素,都共同造成了疫情的暴发和难以控制。“60%到80%的病例,都与当地的丧葬习惯有关,频繁的人口流动也让情况变得更糟。”福田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2-17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