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强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7 14:00:29
选择字号:
访曹雪涛院士:期待医学家和工程师深度融合

 

医学家和工程师,这两种看似差别很大的职业,正在融合和交叉的道路上越来越近。12月5—6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大会召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齐聚北京,全面展示了这个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医学和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曹雪涛指出,“当前,‘互联网+’、工业4.0等先进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家层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助力。”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极大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如医学影像领域正在兴起的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心电、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量的监护仪等正在实现小型化和智能化,手术室中的常规设备已发展为高频电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以及各种急救治疗仪等。

对此,曹雪涛介绍说,首先,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和企业紧密融合。其次,它和高新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每当有新技术出现,生物医学工程总会率先应用。再次,它的国际化也非常明显,在技术引进与输出、对外贸易上,总会出现它的身影。最后,政府也比较支持其发展,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企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产品附加值高,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因为学科涵盖面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多达1.1万余人,包括专家会员和企业会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会,未来肯定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他说。

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在相关领域处于世界前列。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引进、消化、跟踪研究多,创造性研究较少;应用基础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少。

对此,曹雪涛指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和国外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自主核心技术的落后和缺乏。

“其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者们在理论认识上和国外几乎是同步的,但是由于自主核心技术的缺乏,很多想法难以实现,不能落地。特别是重大医疗器械的研发是需要专利技术支撑的,没有专利化核心技术,就会极大影响行业竞争性与占领制高点。”曹雪涛说,“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大专院校的应用能力不够,真正把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结合到一起的全链条创新融合能力比较弱。最后,真正拥有自主技术体系,特别是有国际引领性的一流领军人才较少。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未来的创新发展尚需时日,需要生物医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应该有十足信心并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原标题:期待医学家和工程师深度融合——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任理事长曹雪涛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