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13 10:11:30
选择字号:
吴海云:做你的医生朋友

 吴海云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当自己或家人生了病,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各种选择,去大医院还是社区医院?去看中医还是西医?挂专家号还是普通号?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公众来说,这种选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重大治疗决策的时候。如果此时恰好有一位医生朋友,在你身旁给你答疑解惑,为你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那么作出选择是不是会容易很多呢?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海云就是要做这样一位医生朋友。

6岁起学中医,30岁后改为西医,如今,吴海云从事临床工作已近30年,先后在中医科、呼吸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肾内科工作,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在医疗工作之外,他还写书、作讲座,甚至自己带着人体模型去社区为公众讲解医疗知识。

在吴海云看来,由于种种原因,普通公众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往往很难获得准确的信息,面对医疗选择也难以作出理性判断。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通过自己医学科普的努力,能够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让公众在健康和医疗问题上尽可能少些纠结。

十年写成一本书

吴海云的书《交个医生做朋友》在2009年完成,2011年出版。但其实,书中内容的写作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

那时候,作为医生,吴海云经常受到亲戚朋友的咨询,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等问题,更是有很多人反复询问。吴海云觉得,这些问题很常见,却又对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于是,他就针对这些问题写成一篇篇文章,通过邮件发给他们。

“这样以免说过就忘了。”吴海云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鼓励,他们希望我能将这些文章整理成书出版,一是方便阅读,二来可以送给亲友,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让更多人受益’。”

除了亲戚朋友的鼓励外,吴海云写作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位医生的职业良心。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吴海云见到过很多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医生让患者遭遇过度检查或过度治疗的情况。

“比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是不需要做支架的,靠吃药完全就可以。但一些医生往往会劝说病人和家属做支架。很多病人倾家荡产做个支架,但对病情并没有用。”吴海云感叹说,“也有一些有职业道德的医生,但往往处于尴尬的处境,做吧,良心上过不去,不做吧,又会承受很大压力。于是只能偷偷跟病人说实际情况,但又会遭遇到病人的质疑。”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问题不是靠治病就能解决的。”吴海云介绍说,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有步欧美国家后尘的趋势。“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冠心病发病达到顶峰,每两个死亡的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冠心病,这多可怕!在我学医、从医初期,心肌梗塞、心肌病是非常少见的,现在却越来越多。与治病相比,我觉得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而且,我国的医疗市场化目前还缺少监管,这与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差距。美国医疗也是市场化,但有着比较完善的监管系统,保险公司有大量的医学专家,能够监督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行为。但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缺乏,所以造成了大量的过度检查和治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来保证公众利益?公众又该如何保护自己?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过度医疗外,吴海云认为,现在还有很多患者面临着过低医疗的问题。“有些手术明明应该做,但很多人在观念里‘伤元气’一说,或者轻信有些媒体宣传,宁可信江湖大夫,也不信医生,导致很多能治好的病人因为没有手术去世了,我身边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鉴于此,在《交个医生做朋友》这本书里,吴海云试图以朋友的口吻,用通俗的话语,与读者交流这些问题,力求能答疑解惑,也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有一对在大学工作的老教授夫妻,两人看完这本书后一定要儿子开车来找我,表示感谢,说要是早看到我这本书,不仅可以省下几万块钱,也不需要遭那么多罪。这些读者让我对医学科普的工作更有信心。”吴海云说。

更应提升的是判断能力

如今,有很多医生也会参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公众交流。对这样的现象,吴海云表示,自己是喜忧参半。

“很多医生出于职业良心,做科学普及,而且讲的话基本符合现在的医疗规范,符合医疗界的共识。这当然很好。”吴海云说,“但也有一些节目背后是有利益参与的,实际上是隐性广告。一些医生给医疗机构或某种产品做广告,一些说法也不太靠谱。”

在吴海云看来,虽然为公众提供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是必要的,但他并不太鼓励公众个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医学知识。医疗工作者在科普过程中,努力提升公众自身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更为重要。

“因为对于医生讲的东西,一般的公众不见得能完全理解,可能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认可其中他本来就相信的东西。这样就导致很多问题,比如会对一些医疗问题抱有偏见,有时会进行自我医疗,容易受到媒体或他人不正确的影响等。医疗行为不应该自我主张,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来做。”吴海云表示。

“公众需要提升的是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我建议大家参考西方医学所谓的‘第三方意见’,就是听一下第二个医生的意见。”吴海云说,“要选择重大的医疗检测,要使用昂贵或有害的检查和治疗行为,如果不是急诊,希望大家尽可能找第二个医生,听听他的意见。对比之下,再作决定。”

20多年前,吴海云曾在一篇文章中呼吁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并对此颇为乐观。“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美好的愿望了。”吴海云说,“我们没有家庭医生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更多医生能够成为公众的朋友了。”

吴海云对于医学科普一向乐于参与,但只要涉及商业利益,他便会一口拒绝。无论是媒体访谈还是开办讲座,他都是义务去做。

吴海云还经常会带着人体模型去社区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比如,如何做心肺复苏。如果突然间有家人心跳骤停,怎么判断,怎么操作。让大家多学一些这样的知识,总没坏处。”他笑着说。

在吴海云看来,如今医患的矛盾和冲突,很多是由于双方缺乏坦诚的交流造成的。“我希望,我所做的这些事,能为搭建医患交流的桥梁提供一些水泥砂石。但我更期待着,我们的医疗体制能日臻完善,我们的公众能日益成为更理智的就医者,我们的医务人员能日益成为具有职业精神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如此,我便会把这本小书放在一个小箱底,当成对过去一个时代的小小纪念品。”

《中国科学报》 (2015-11-13 第5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