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11 15:56:04
选择字号:
水保成果写大地 黄土高原展新颜
中科院水保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成果巡礼

刘国彬向荷兰国王一行汇报水保所生态恢复科研和治理进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地介绍。

与瓦赫宁根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本报记者 张行勇

10月27日,早晨9时许,延安市安塞县黄土高原腹地,记者陪同中科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保所)所长刘国彬研究员,站在安塞县沿河湾镇进方塔村前的峁墚平台上。近看,眼前山坡地块的山地苹果已被农户摘收,仅留稀疏的树叶或树梢一两个红彤彤的未摘苹果;远眺,从安塞县城沿延河岸一路上来的沿河湾镇区域的史家沟、侯家沟、杨家沟、马家沟、纸坊沟、方塔村、侯沟门等自然沟壑,村庄的新校舍,二层小楼,砖房,新窑洞……散落在这广袤无垠、地势高低不平、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间,点缀其间的是已变黄变红的秋树秋叶。在雨后晨阳下,蔚蓝的天空挂着几丝白云,与东方远处茫茫延河沟口河道、山峦上处飘浮的晨雾相映,勾画出一幅让人赞叹不已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天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我看见了中国的剧变!”

10月27日上午,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一行乘机抵达陕西省延安市,到安塞县进行访问,了解当地民情、民风并探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果。

威廉·亚历山大一行首先来到安塞县沿河湾镇方塔村村民郇升强家中,吃着郇升强种植的山地苹果,详细了解其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随后,威廉·亚历山大在郇升强家的场院听取刘国彬利用展板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介绍。

刘国彬系统介绍了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成效,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和陕西省政府合作在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不同尺度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示范、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未来治理与研究的重点领域等。

威廉·亚历山大在听取展板介绍及参观方塔村并前往安塞县城途中,在进方塔村前的峁墚平台上下车驻步,与刘国彬一起,远眺、指点对面山坡植被、梯田、沟壑坝地景观情况,用英语沟通、交流,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措施特点和配置模式,不同林草、梯田的保土保水效果和经济效益,讨论如何应对新时期生态建设需求、绿色背景下黄土高原治理展望。

方塔村,一草一木都是这么熟悉,一坬一岔的渐变过程都刻在刘国彬脑中,水保所承担的黄土高原治理“六五”项目的试验实施地就是这里,也是1984年刘国彬在水保所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目的研究试验地点。

威廉·亚历山大不时对黄土高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科学家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模式研究及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里我看见了中国的剧变。”威廉·亚历山大说,“很高兴来到延安,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访问延安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

威廉·亚历山大表示,早在2005年,还是王储的他曾访问陕西榆林,实地考察过黄河对黄土高原造成的腐蚀性影响。如今10年过去了,这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黄土高原区域也已旧貌换新颜。如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在他看来,将成为环境再生的一个极佳案例,这种经验可以在其他地区推广。

“为什么是安塞县沿河湾流域的村?”

2006年1月28日,在陕西省延安市考察工作的胡锦涛同志来到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与当地村民一起跳起陕北秧歌,共迎新春。侯沟门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也是一个生态建设模范村。

2008年10月29日至31日,胡锦涛同志在陕西省安塞县调研和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曾翻山越岭来到沿河湾镇方塔村苹果园同果农们一起摘苹果,分享丰收的喜悦。方塔村的苹果种植远近闻名,生态保护得又好。胡锦涛说:这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致富路子。

安塞县地处陕北高原,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塞县被确定为胡锦涛同志的联系点。

“为什么老是到安塞县沿河湾流域的村?”这是安塞县其他乡镇及延安市一些区、县老百姓近些年在观看、热议中外元首们来访之事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因为安塞县沿河湾流域及其各沟壑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成效显著、生态建设好。中科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自1972年在安塞沿河湾流域的纸坊沟流域建立水土保持研究示范区及茶坊村生态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以来,近些年又将方塔村作为水土保持综合研究项目的试验区;着重开展了山地果园径流汇集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显著提高了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水保所也于1973年在安塞县建立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试验站以小流域生态系统为单元,研究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重点探求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流域健康诊断与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途径和措施,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建立稳定、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途径和模式。同时建成区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及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试验站、研究所三代人将近60年在黄土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所实验室在安塞站等站、台的多学科、多尺度研究成果,在纸坊沟等地已示范推广应用。”安塞站第三任站长陈云明研究员说。

据了解,安塞站自1990年以来,已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安塞丘陵区提高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总体功能研究”。几位专家参与中国科学院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关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建议报告及陕西省山川秀美规划报告编写,完成安塞县山川秀美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而纸坊沟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技术在杏子河流域及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中更是得到推广。

“将创新成果写在大地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非常显著,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极为有效,为世界水土保持创造了典范,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示范基地;退耕还林草、梯田、淤地坝等措施在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低入黄泥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梯田、淤地坝及一些残留塬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基本农田,通过优选品种、播种密度、播期及合理施肥,特别是采取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地温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优化群体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及最大限度利用光温资源,有效实现了高产高效农业,基本保证了该区域的粮食供应,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水土保持。”

这是以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权威、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Peter Vitousek教授为首的中外相关学科专家组,在2013年9月12日至16日对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及靖边旱地农业推广示范区等地,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旱作高效农业、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问题等研究成果与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考察,并与相关科研专家和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讨论后,所作出的结论。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22届国际草地大会上,受大会组委会主席David Kemp教授邀请,刘国彬作分会主题报告,主要介绍水保所在黄土高原流域植被生态恢复与管理方面开展的长期定位研究以及流域生态管理对草地、林地等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方面的研究进展,引起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受到广泛好评。

水保所完成的“黄土高原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研究”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认为是“开辟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新途径”。

同样,在宁夏固原沟壑坡地,程积民等建立退化草原自然修复试验基地,通过近4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与示范推广,实现了荒山变绿,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2013年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退耕还林草及地方封山禁牧与生态环境全面恢复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植物研究所和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等专家教授考察后,连连称赞,认为云雾山这个典型本氏针茅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填补了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空白,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

据了解,自1956年建所以来,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取得500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9项,为水土保持、旱地农业和生态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累计经济效益百亿元以上。2013年以来,水土保持研究所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48”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科院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98项。

“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区域。水保所就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缓解干旱为目标。”刘国彬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

“这些成就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这些工作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事业理想。”1982年大学毕业到水保所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工作至今的刘国彬,现已是鬓发斑白的人。

“水保所是将成果写在大地上。近些年我们通过‘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以水保所老科学家常年在黄土高原研究积累的科研成果及研究平台为基础,主要目的是将在黄土高原取得的水土流失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在东北黑土区、南方红壤区、西南紫色土区等主要水力侵蚀区加以应用。”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大会主席、水保所原所长李锐阐述。

作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李锐及其学生也致力于把该项目已取得的成果用于黄土高原出现的新情况的研究上,如退耕还林还草引起的局部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减少而引起的土壤系列变化,以及开采煤、汽、油等剧烈人为活动对社会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等。

“现在我国的水土保持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以前是美国比较先进、体系比较完善,而今天是我国的措施和效果比美国的好,理论水平也比美国的高一些。”李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深受非洲国家的认同和欢迎,并希望他们加强在当地的推广示范。

近年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欧盟、以色列、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到研究所位于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野外台站访问、参观、学习与交流,无不为这些台站取得的多年连续性科研实验资料和成果而惊叹。

“创新是本质,奉献是灵魂。”

在黄土高原大地上,留下了余峥、朱显谟、杨文治、彭祥林、山仑、李玉山、唐克丽、周佩华、田均良、李锐、邵明安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的足迹,他们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黄土高原的山川秀美再造事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坚守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研一线,像农民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创造出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

年轻时在陕北参加革命的余峥,对陕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那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着极深刻的印象。1972年,他担任所党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后,把研究所主要科技力量都放在安塞点上,连行政部门也不例外。

“这一做法使一大批年轻知识分子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促进了这批科技工作者走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保所研究员山仑回忆说。

1996年,当80岁的余峥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在自己的遗言里写道:“不要登报,不要开追悼会,一烧了之……骨灰撒在黄土高原安塞茶坊点的山头上。”余峥去世后,研究所根据他生前的意愿和当地群众的要求,将他的骨灰撒在基地所在村的一个山头上。

中科院院士朱显谟已经101岁高龄,从1959年举家从南京西迁扎根黄土高原至今,他几乎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经历都奉献给了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里,朱显谟对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实地考察了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据。近20年来,他曾先后“六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逐步发展与完善了“28字方略”的内涵。

李玉山曾于1991年至1994年任水保所所长。1956年2月,他与李振声等一同从北京调到水保所工作至今。上世纪80年代,组织上曾调他到西安、南京工作,但因无法舍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项目,李玉山最终还是选择留在黄土高原。

山仑基于在黄土高原的科研蹲点引发并形成了半干旱农业研究理论。“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高效利用降水、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一个目标的两个不同侧面及相互交替的进程。”山仑一直强调。

据了解,近些年来,围绕上述问题,以降雨径流调控和高效利用为突破口,为同步解决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问题,水保所研究员吴普特带领团队提出并建立起了雨水资源化理论和调控工程技术体系,创新和发展喷滴灌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全圆旋转摇臂式GJY喷头、低压滴灌系统、微孔陶瓷灌水器和土壤扩蓄增容制剂等6项关键技术与产品,实现了转化应用。其创建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林集雨微灌高效用水技术模式,使陕西米脂丘陵坡地红枣产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也由0.5公斤/立方米提高到4.2公斤/立方米,实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被誉为“孟岔模式”,同时被陕西省列入农民致富生态改善重点工程。

山仑等人以长期实验研究结果和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现状的科学考察为基础,为国家农业持续发展而撰写的“旱地农业与补充灌溉结合,实施半旱地农业”和“加快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咨询建议,得到刘延东副总理批示。

山仑认为,实践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创新是本质;奉献是灵魂。

邵明安,2006年至2010年任水保所所长。为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事业,他多年来放弃与北京家人团聚的机会和北京工作单位的岗位待遇,在黄土高原的试验站点奔波。他的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是榆林市榆阳区人,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在国外工作,总找不到归属的感觉。”面对记者采访,2008年获得首届周光召农业科学奖的刘国彬这样解释他多次选择背后的原因。他说,为家乡干点自己所学和想干的事,减少水土流失,造福乡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活得也踏实。

立足西北、扎根黄土高原,研究所几代科技工作者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条件艰苦的黄土高原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如今已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黄土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对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扬。

“黄土高原的明天更秀美!”

“我们已经具备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水土保持领域建成特色研究所的实力和条件。”刘国彬希望水保所能够尽快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序列。

据了解,水保所先后建立了安塞、长武、固原、延安、神木、子午岭、宜川、米脂等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试验研究站(点)或试验示范区,以及数十年不间断的观察、监测数据库,已成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基础与积累条件。

在目前国家强调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行“一带一路”战略之际,水保所作为国家科教体制融合改革的先行者一直在竭力探索、努力争取各方资源与支持,实践协同创新,期望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据了解,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水保所与杨凌其他6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在科技部、基金委、水利部、中科院等国家管理部门支持下,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科教联合、协同创新的先行者、探索者。

但从近两年国家推动协同创新的态势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尚未成形,需要支持一个示范性的案例的引导,使该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国彬也认为,水保所具有做出探索案例的先天条件。水保所既从大的体制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同时,它更是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的创新单元研究机构序列。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的要求,水保所将竭力利用目前所处的体制方面的有利条件,做一个协同创新的先行者,在探索中赢得机遇并得到发展。

在延安市安塞县参观访问期间,威廉·亚历山大还见证了刘国彬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校长Arthur Mol教授签订合作备忘录。据了解,此次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也是基于水保所和瓦赫宁根大学在土壤侵蚀评价与模拟、荒漠化防治、流域管理和土壤质量与功能方面长达20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赵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养福和安塞县领导等参加此次活动。

依据备忘录,双方未来10年将在“气候变化与气候智慧型适应策略、生态恢复的效益与效应评估(水文和土壤过程)、生态恢复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植被可持续管理四个领域开展合作。在安塞县等地方政府支持下,建立合作组织,在延安新建一个面积315.9平方公里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示范基地,综合考虑黄土高原自然流域内土壤保持、经济林和作物、设施农业、职业农民教育、休闲与旅游等因素,构建起黄土高原新发展模式研究示范平台或试验区,促进科学与技术交流,进行技术培训,在全球推广与示范。

欲见江山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同样,“打铁还要自身硬,做强自己,提高水保所自身能力是获得各方支持,促进研究所发展的前提”。刘国彬说。

我们坚信在中科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有力支持下,在延安市等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协同下,实施好“创新2020”和合作项目,水保所将为黄土高原更秀美的明天提供更多更强的支撑、引领性成果和人才队伍。

 

安塞站侵蚀监测试验区一角

 

植被恢复监测试验小区

 

安塞试验站试验项目区

 

从方塔村远眺沿河湾流域

《中国科学报》 (2015-11-10 第4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