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2 9:06:17
选择字号:
甘肃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巡礼

 

■本报记者 刘晓倩

自然能源研究所

为百余国家培训千名太阳能技术管理人才

“截至2014年底,能源所共举办英、俄、法、阿拉伯等语种的国际培训班55期,为五大洲的117个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管理人才1400余名。”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主任喜文华说。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不断恶化,世界各国都开始转向利用可再生能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太阳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它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成为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角色。它将在21世纪成为改变能源结构、替代石油和煤炭的世界能源主角。”喜文华说,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并开发了许多产品,丰富了世界能源产品市场。

在培训期间,授课专家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太阳能的研究成果、利用现状、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及发展趋势,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国际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科技合作项目等情况,重点讲解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等具体实用技术和知识。

为了让学员们进一步了解新能源产品市场及推广应用,该所还组织学员赴酒泉等地考察大型光伏发电站,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大型风电场及有关太阳能生产企业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企业等。

据介绍,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外技术合作与培训、技术咨询与交流、新产品研发与测试、太阳能技术促进与转让等。在太阳能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是中国南南合作网的主要创始成员单位,并于2007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已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属下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

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构建“天地”一体自然灾害监测网络

“陇南市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及甘南州东部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橙色预警),请注意防范。”

这是2014年7月8日试运行的舟曲自然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发出的第一条泥石流预警信息。舟曲县辖区各乡镇主管领导及信息员提前3小时接到预警信息,组织乡镇群众作好随时撤离准备。

作为全国第一个县级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指挥系统,预计2015年6月,该系统将进行最终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预警混乱 “狼来了”喊爆手机

“每年汛期,县长一天接几百条报告汛情的短信、电话,手机都被打爆了。”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得楷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甘肃省地质灾害以规模大、危害重著称,舟曲县每年4月至9月进入汛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目前,我国灾害应急预警指挥属于行业管理。同一个灾害,管理部门会收到来自不同行业的几十条信息。再加上各个行业的专业标准参差不齐,有很多时候,喊“狼来了”,狼却没来。预警信息混乱,行政管理难度很大。

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中,针对前方指挥部反应慢,指挥混乱的问题,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批示:要将舟曲自然灾害预警指挥统一起来,建立监测预警指挥平台。2012年4月,舟曲自然灾害预警指挥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在中国科学院与甘肃省政府签署的《共同支持甘肃省科学院发展协议》的背景下,10月,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与中科院寒旱所联合研发《舟曲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决策指挥系统》。其中,应急联动系统设计、监测与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建设由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负责,计算机系统集成设计与基础信息库建设由中科院寒旱所遥感室承担。

灾害监测 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块大屏幕,三个操作台。灾害预警信息就发自这个位于舟曲县城的指挥中心大厅。

目前,中心已将国土局、气象局、水务局三方面的数据接入。“一旦遇到险情,专业监测仪器以及群测群防信息员会将信息上传至中心预警指挥平台,对信息核查确认后,可以直接预警或启动专家会商系统,会商系统可以将会商结果形成预警信息通过预警平台发布到各级负责人。”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研究员赵洪涛详细介绍平台的运行过程。如何在险情到来时实现应急指挥,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王得楷介绍说:在舟曲自然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大厅,总指挥可以通过调取中心基础信息数据库,查阅受灾地区的人口、房屋建筑分布等数据,初步判断受灾会威胁多少人、多少房屋。还可以通过雨量站即时数据,对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威胁的居民发出预警。险情灾情发生时,可以通过各级值班人员、群测群防信息员,向发生险情灾情的乡镇、村户发布指挥信息。

据介绍,该系统突破传统决策系统的局限,构建了“天地”一体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完成了全县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实现了移动智能终端支持下的群测群防,统筹全局的自然灾害应急联动响应体系将会使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

甘肃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1984年成立,通过研究,掌握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发展演化规律,在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方面共有50余项成果获奖。为省内城乡建设、开发区建设、公路、铁路、电力、水利和中石油管道公司、西部管道公司的10余条管线的选址地质安全和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服务,并获得较好的科技服务收益。

为提高参与抢险救灾应急能力,研究所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应急救灾队伍。多年来,共出动1200余人次,完成抢险救灾和灾害点勘察任务600余次,向有关部门提供灾情报告500余份,提交险情救治方案400余份,保障了近30万人的生命安全,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生物研究所

技术市场化 成果产业化

在甘肃乃至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却凭借产业化20年的科研成果——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获得了2013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走进生物所,各种试剂的味道扑面而来,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杨晖说,所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技术要市场化,成果要产业化。

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源于30年的坚持

“省级研究所独自承担‘863’计划项目比较少,能在全国应用的就更少了。”杨晖说,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是生物所成果转化的典范。

针对普通酵母只能短时间使用的问题,该所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验室研究,后经过中试、产业化,最终形成了固定化酵母细胞载体生产成套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每年150吨固定化酵母生产线。并将这项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甜菜糖蜜酒精发酵生产、食醋酿造、玉米淀粉酒精连续发酵及清香型白酒发酵等。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项技术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可以使酵母反复使用,最长可达一年。”该项目负责人、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周剑平研究员说,毕业30年,自己一直从事生物质的转化和研发,从未更改过专业方向。从上世纪80年代在实验室里研究,到90年代中试,再到产业化,坐着马车、货车到各地推广技术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项技术能得一等奖,是生物所科研人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对大家坚持科研工作的认可。”周剑平常常对团队里的同事说:“做科研要静下心来坚持一个方向,实实在在做事,不要在乎一时得失。”

目前,这项技术已转让和推广至甘肃、宁夏、云南、山西、山东等省区60余家企业,其应用二十年企业的两家,十年以上的企业三十家,创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从企业需求出发找项目实现产业化

要做到“技术市场化,成果产业化”,对科研人员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不光要研究产品的生产技术,还要做出产品。周剑平认为,首先,科研人员在申报创新项目时要尽量将技术研究内容的项目扩展为产品研究的项目;其次,科研人员应该寻求技术产品化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再次,科研人员要主动将自己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与企业及全省经济发展相融合。只有通过有目的地选项目—找机制—跟市场,才会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实际工作中,杨晖表示:“我们会定期下乡跟企业交流、针对他们的问题开展研究。有些项目甚至没有立项,做成之后才申请项目,或者直接在企业应用。在研发产品时,我们注意成果对企业的适用性、成套性。在实验室小试、中试时,就为企业考虑批量生产的问题。”甚至有些企业带着“问题”找上门,希望能借助所里的科研力量改进工艺。

2011年,中央电视台曝光了甘肃尾菜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榆中县农技中心找生物所寻求帮助,研究所集中团队力量一年之内攻克难题,研发出尾菜堆肥处理用微生物菌剂。

耐高盐产酯酵母菌株选育及其细胞固定化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甘肃省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按照“技术市场化,成果产业化”的思路,生物所的主要科研成果几乎每年都得奖。杨晖说,生物所已经与全国80多家企业合作了近百个项目,还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全程参与企业设计。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定位于以生物资源和研究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的应用型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发酵工程、霉工程和细胞工程等领域的研究。

建所以来共承担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和省部级计划项目130多项;申报国家专利28项,获得国家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食品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

《中国科学报》 (2015-01-12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