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银燕 张志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8-21 13:46:57
选择字号:
赵林:青藏高原上的冻土追梦人

 

神秘的青藏高原,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而在研究员赵林眼里,那里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座蕴含着无尽谜题的科学宝藏。赵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研究员,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26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赵林选择了冻土研究这样一个具有十足诱惑力和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工作环境和条件非常艰苦,赵林还是倾注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试图去解开多年冻土这一谜题。

野外观测的生活有苦也有乐

7月,在南方“火炉”城市里的人们接受炙烤之时, 在青藏高原作业的赵林和同事们却裹着抓绒服、冲锋衣。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出发,汽车颠簸难行,在海拔4538米的西大滩观测场,赵林查看了关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观测数据。

2010年8月2日,赵林和他的团队在若羌县过河时,车子被洪水冲下米兰大桥,整个侧翻在洪流之中,所幸人员平安。

而他所能回忆起来的最困难的行进发生在可可西里。他打趣道:“没有路,都是沼泽地,越野卡车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整天都在挖车,挖出来掉进去,掉进去再挖出来,每天都在挖车搬石头,一周才走了100多米。”

这种生活也有快乐。坐办公室时,大家经常见面,但平时的交流并不多。而在野外工作,大家都很开心,虽然身体备受高寒缺氧的折磨,但什么事情都在一起干,相互间密切配合和照应,大家是一个团队,距离拉近了。

希望尽快把冻土区家底摸清楚

谈起了冻土,赵林打开了话匣子,他的陈述很简练,却清晰准确。“地表冬季被冻结夏季被融化的土层,即活动层下的多年冻土存在时间在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千、万年的历史,其形成、发展乃至消亡的各个阶段都会通过能量、水分和碳氮等的循环过程对气候系统造成不同的调节作用,而目前科学家对于多年冻土在气候系统作用方面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晰,要想提高气候模式对于寒冷地区气候模拟、预报和预估水平,需要对多年冻土有深入的理解。”

在目前常见的报道中,我国多年冻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其中近90%分布在青藏高原。

现有这些结果都是基于青藏公路及青藏铁路沿线的资料得出,而青藏高原腹地及其它地区多年冻土、植被、土壤乃至气候特征等的真实情况仍然不是很清楚。赵林和他的研究团队另一主要目标就是摸清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真实状况。

基于这样的目标,赵林他们开始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谈起这个项目,他说:“青藏高原边缘地区人们已经去过,但是里面仍然有好多人没有到达过。多年冻土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了解了现在,才能更好预知未来。我们希望尽快把家底摸清楚。”

论文数量不多的研究者

从学校毕业后至今,赵林身边的许多同事、同行都出国留了学。学成归国后的他们拥有了令人称羡的荣誉和待遇。而赵林一直默默地做着他的冻土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也在国际上受到了关注。作为第九届国际多年冻土学大会的特邀报告人之一,赵林多次应邀在这个行业领域内最著名的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赵林的论文数量并不很多,但有关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变化方面的两篇文章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引用率位列中国科学家前列,被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引用次数也达数百次之多。他于2010年发表在多年冻土学的顶级专业期刊《多年冻土与冰缘过程》 (缩写为PPP)上的论文成为该刊物2013年度被下载和引用次数前十位的文章。该文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引用达13次之多。

如今,经过赵林等几代冻土研究者们数十年的努力,整个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系统基本构建起来,并得以逐步完善。基于系统监测,赵林和同事们对青藏高原整个多年冻土的变化状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赵林和他的团队正在慢慢揭开多年冻土研究的神秘面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