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鑫 王泽锋 俞治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6-1 15:28:53
选择字号:
陈宜张:一位院士的为师之道

 一位院士的为师之道

上图:陈宜张教授(左三)与科研人员交流心得

人物小传

陈宜张,男,浙江余姚人,1927年生,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他潜心治学,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膜受体假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专心育人,为我军万余名军事医学人才讲授过多门基础医学课程,亲自带教的38名硕士、博士,已成为国内外生理和神经科学界的中坚力量。

在第二军医大学教学馆,这一幕已成为学员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教授,总是会早早地来到教室检查幻灯、翻看讲义。

这位已有87岁高龄的老教授是在国内外生理和神经科学界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授陈宜张。

数十年来,这位总能在课上带给学员海量最新专业资讯的教授,一直保留着用中英文双语上课的习惯。

作为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员之一,陈宜张陶醉于这种授业传道的感觉,也无比珍爱着这个最普通的头衔:老师。

“作为军校教员和人民教师,教好书是天职”

80岁生日那天,学生们从全国各地赶赴上海为陈宜张庆贺。陈宜张用4句话总结自己的教师人生:“第一,要教好书,作为军校教员和人民教师,教好书是天职;第二,要选好题,一旦明确科研方向,就要沉得下去、钻得进去;第三,要讲真话,像巴金先生一样不说假话、敢讲真话;第四,要做正直的人。”

1927年,陈宜张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书香世家。1951年,他到第二军医大学任教至今,“上好课、教好书”始终是陈宜张坚守三尺讲台的最大动力。

为了这个“好”字,陈宜张没少对学生板脸。

一位进修讲师跟着他做实验,拿起大剪刀就开始剪动物的皮肤和神经。陈宜张看到后立即严厉制止,要求她必须按照操作规范,用大剪刀剪粗的皮肉组织,小剪刀剪皮肤和神经。陈宜张不近人情的态度,将这位40岁的讲师当场说哭了。

让这位讲师没想到的是,实验一完,陈教授耐心地教她缝合伤口。看着教授一针一线把伤口缝得像刺绣一样精美,她大受触动。“那一幕,直到今天还在鞭策我。”她说。

研究生巫凌刚喜欢踢足球,常常因此耽误去实验室。陈宜张得知后严厉质问他:“你是想当足球专业研究生,还是生理学研究生?”后来,巫凌刚全身心投入科研,他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两次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刊载。

60多年来,陈宜张为我军万余名军事医学人才讲授过多门基础医学课程,培养出李兰丁、李素芝等英模,以及一大批以曹雪涛院士等为代表的医学才俊。

“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

提起陈宜张,国内外生理和神经科学界对他的科研成果如数家珍。

他大胆提出糖皮质激素膜受体假说,并把快速、非基因作用研究扩展到神经元功能的其他方面,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世界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荷兰的德克勒特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产生巨大贡献。”

当很多人慕名向他求教科研秘诀时,陈宜张的回答非常简单:“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与他交往40多年的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说:“陈宜张教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独立思考,不跟风,不盲从。”

几十年来,陈宜张的这种恪守实事求是、决不跟风盲从的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同事和学生。他要求学生每一个实验项目和过程都要详细记录并及时分类整理打印出来,不能掺一点“水分”。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袁文俊教授告诉记者:“陈教授要求我们实验标本至少要保存10年,所有的实验数据和记录都要经得起检验。”

多年来,陈宜张教授一直要求学生做同一实验至少重复3遍,方能确定数据;科研论文中不能引入个别实验现象,一字一句必须来源于反复实验的结论;他负责指导的论文,没逐字逐句看过绝不会签字;他帮别人修改的SCI论文,发表时一律不准署他的名字。

治学上严谨求实的背后,是陈宜张对我国科研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切忧患。曾有一段时间,不少科研工作者频繁出国交流。一些学者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等科研机构资助下完成课题,虽然课题第一完成人是中国学者,但是第一署名单位无一例外是外国研究机构。

“这类由中国学者研究、外国带回的课题能否列入国家‘973’项目的成果?”在一次“973”项目会议上,许多专家为此争论不休。陈宜张当场亮出自己的观点:973’是国家项目,列入的课题必须是‘中国创造’,‘舶来’课题一概不算!”

忧患之下,创新不止。2012年,他在国内提出“精确细胞生物学”概念;今年,87岁高龄的他又独立撰写了70万字的科学著作《突触》,该书被誉为“站在当代科学发展前沿,对突触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评介的国内首部学术专著”。

“如果不能全身心参与国家项目,就没资格花国家一分钱”

在陈宜张心里,国家和军队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2003年,陈宜张牵头的国家“973”项目“单分子可视见研究”获批立项。科技部启动了“学科前沿交叉项目基金”,用于资助他和科研团队。当时陈宜张承担的另一个“973”项目“脑功能研究”还未结题。他深感自己没有精力同时完成两个“973”项目,主动要求全额退还给科技部。他在申请中恳切地说:“如果不能全身心参与国家项目,就没资格花国家一分钱。”

在个人生活上,陈宜张也是能省则省,有些做法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他以“工资足够开销”为由,多次申请取消每月给他发放的院士津贴。至今,他脚上穿的是鞋底磨平又钉上后跟的制式皮鞋,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是部队发的黄色挎包,纸张一律写满双面才肯丢掉……

尽管对自己“精抠细算”,但对需要帮助的人,陈宜张总是倾囊相助。2000年,陈宜张和老伴徐仁宝教授拿出了大部分积蓄,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设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2009年起,他又自费出资在母校余姚中学设立“陈宜张奖学金”。他在给母校的信中说:“尽管金额不大,但确实是我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定要把钱给到品学兼优的孩子手中。”

2007年10月,刚过完80岁生日的陈宜张,主动要求学校停止为自己招收研究生。他坦言自己研究脑神经,深知80岁后人脑加速老化,思维和理解力难以跟上,不能传授新知,就要亮出“免教牌”,不再挂着博导硕导的虚名,决不能浪费学子们宝贵的求知黄金期。

与陈宜张共事多年的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对记者说:“陈宜张院士在个人品格、学术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树起了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报特约记者 肖 鑫摄(原标题:一位院士的为师之道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授陈宜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