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29 8:56:01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异化”的研究生师生关系

 

■本报记者 韩琨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复杂情况。有人风趣地把这种情况类比为丰富多彩的婚姻关系:“在一段婚姻中,谁占上风都是有可能的。”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戈鋆5月10日、11日在社交网站上连续发表4篇日志,直指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恽自求剽窃其学术成果发表论文。随后,恽自求在自己的博客中对此事进行了解释。

目前,这场师生之间的纠纷尚无定论。其间既有个人之间的争执,也涉及学术论文署名原则的讨论,甚至有学者称此事“有可能酿成国际官司”,不管怎样,此事但已经引发了学界及公众对于导师及学生关系的辩论和再次思考。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古风现在还有多少遗存?在讲求实际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不仅日益功利化,甚至产生各种利益纠纷、乱象迭生。

在争论中,有哪些是真正的问题,有哪些是人们的误解?现实中,师生应有的相处之道又是什么?

“就像领导和老板”

“导师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和体制内的领导和下属关系一样。”北京某高校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吴晴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研究生课业负担相比本科时已经减轻了不少,但吴晴依然很忙,忙碌的原因很简单——帮导师“干活”。

相比理工科的专业,尤其是那些需要泡实验室的专业,吴晴承认文科类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清闲”——她的研究生生活中,自己读书学习的时间远少于帮导师做项目和打杂的时间。研究生承担导师申请的课题、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作部分研究,这些在吴晴看来是应该做的。但是谈到打杂,吴晴觉得:“我们就像是导师的私人助理。”

“去学校的财务处报销是最令人头痛的事情,烦琐又辛苦,而且与学术、科研一点关系都没有。”吴晴抱怨道。除了报销外,吴晴还经常被导师叫去参加会务活动。“我们导师在专业内算是大牛,经常组织一些会议,会议的各项杂事都由我们这些学生负责。”吴晴说,“穿着正装、踩着高跟鞋做两天会务,加上操心各种事儿,结束后整个人都得好好歇两天。”

吴晴表示,这种抱怨当然不是自己独有的,大家都要帮导师干各种活儿,无论是分内的还是分外的,“只要导师交代下来的事情都是分内的”。她说:“同门的师兄、师姐都是这样过来的,新来的师弟、师妹们也无一幸免,大家互相诉苦、互相安慰。”

不过抱怨归抱怨,吴晴参与的每次师门聚餐,场面都其乐融融。“导师坐在中央,大家围坐一团,都是奉承导师的话。我想,机关单位里下属拍领导马屁,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吧。”吴晴笑道,也许正是这样,有时导师提前离席,聚餐的气氛会立刻变得很不一样。“我们就立刻从官场模式切换到吐槽模式。”这群同门弟子会即刻松弛下来,欢乐笑闹。

至于导师有时也被称为“老板”,吴晴表示,这很容易理解——导师要给研究生发工资,具体到某个项目,作了贡献的研究生也有相应的劳务费可以领。“一方干活一方发钱的关系,可不得喊一声领导嘛。”

那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呢?吴晴的回答很简单:“很遗憾,没有。”

尽管认为导师没有指导自己多少,但吴晴告诉记者,还是有大批保研、考研的学生希望投入自己导师门下,理由十分现实:“因为他名气大、有资源。”

导师的指导在何处

所谓导师,顾名思义,是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充当指导角色的老师。与其他一般授课老师相比,导师与所负责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就目前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所反馈的意见来说,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学术指导很少,甚至没有,比如吴晴。

吴晴告诉记者,为了避免找工作与做论文产生冲突,她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吴晴用了大量时间搜集资料,整理框架,初稿基本上成形后拿去请教导师的意见。然而,跟导师讨论的结果却让吴晴相当意外,“我导师当时刚接了一个课题,直接告诉我做这个课题的内容当作毕业论文,推翻了我之前准备的所有内容”。

在采访中,不止吴晴一位文科类研究生向记者表示,论文是自己写的,导师“基本上没有什么贡献”。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也把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形容为“在实验室搬砖”,是机械性的重复劳动。

那么,导师如何定义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又如何体现?

“对于导师和学生来说,工作关系是基本关系,而其他的情谊、情感等因素是附加关系,属于充分不必要的关系。”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林中祥说。

“导师的学术思想部分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工作体现出来的。打个比方,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林中祥说,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内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题目。确定研究题目是学术研究中很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学术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术素养恰当地帮助学生定题,林中祥认为:“课题思想来自导师,这是导师给学生科研工作非常重要的贡献。”

其次,林中祥承认,在学生着手具体课题的研究阶段,确实有对学生不闻不问的“不负责任的导师”,但以他的观察来看,这类导师的总数并不多,只是个别情况。“大部分导师还是会经常与学生讨论研究进展,共同交流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而对学生指导少的往往是那些当官及开公司的导师。

此外,导师还会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判,为学生的研究数据、结果及论文的正确性、准确性把关,这些都是导师在培养学生时应尽的责任。

“或许一些文科类或者数学学科的研究,可能出现学生作出的成果完全与导师无关的情况,但就我所从事研究的实验领域(化学化工及其他实验学科)来看,研究生的工作是无法离开导师以及导师所提供的研究条件与帮助的。”林中祥补充道。

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今天,有些研究生忧心于日后求职,出现对导师交给的科研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无心科研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林中祥认为,这是导师的工作没做好的原因。

“导师应该作出正确的判断,使得学生的科研内容及训练尽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这种判断既包括研究生以后在学界从事学术研究,也包括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只要导师把握好这个方向,就不用担心学生的科研情况。”林中祥说道。

尊重与合作

有的导师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有的导师帮学生找工作,有的导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有的导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有的导师与学生甚至反目成仇……按照有关学者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可以把当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概括为四类:权威型、松散型、功利型以及和谐型。其中和谐型是最理想的模型。

“‘(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学术指导、学术交流的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平等的关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师张静表示。在这其中,“民主平等”是题中之义。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况。林中祥风趣地把这种情况类比为丰富多彩的婚姻关系:“在一段婚姻中,谁占上风都是有可能的。”美国学者应行仁也有类似的比方,但他的观点重在考虑如何在现实中处理好师生关系。应行仁说:“师生际遇犹如婚姻关系,人人都有梦中理想情人,但都还要面对现实,珍惜当下。”

林中祥对于和谐的师生相处之道开出的方子是“互相尊重”。学生一般而言都怀有对导师的基本尊重,但在师生关系中相对居于强势地位的导师,也应当注意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学术成果。”

就学术论文的署名权而言,众所周知,一篇文章除了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外,还有通讯作者。其中,对文章贡献最大的人会署名为第一作者,而导师往往拉来项目、资金等资源,对科研有所参与,通常作为通讯作者。一般而言,文章如果有在学界有一定名望和地位的人署名,与无名小辈的文章相比,更容易在投稿时被期刊采用。

署名是学术贡献的体现,是署名者学术能力的证明。换言之,署名与利益密切相关,自然也就容易产生纠纷。

因此,林中祥认为,导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成果,“学生有所贡献就应当署名,如果导师没做工作也就不应该署名”。

不过在应行仁看来,应该以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日后的学术生命为重,而非只盯着署名来看。“着眼于长远,双方最明智的策略是:不要斤斤计较论文署名得失,大家亲密合作。”

他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互补互利不仅仅反映在论文的贡献上,多数还在于导师带进门,学生对研究工作的体验领悟;而对于导师而言,则是与学生互动中,灵感触发和研究推进”。

《中国科学报》 (2014-05-29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