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5 11:51:39
选择字号:
记中科院鹰潭红壤生态站:红土地上的守望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当年选择留下并坚守的科研人员,他们放弃了不知多少个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只为等待那些试验的结果。比起繁华的大都市,红壤站犹如一个世外桃源,让科研人员拥有一颗坚守的心。
 

①红壤水稻试验研究场
 

②科研人员进行分析测试
 

③红壤站生活和工作区
 

④红壤旱地研究观测场
 
“没水、没电、没路的日子已成为过去。”中科院鹰潭红壤生态站(以下简称红壤站)早期建站的艰苦时光至今仍让筹建人员难以忘怀。
 
随着红壤站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并成为中科院亚热带第一个开放实验站,如今的红壤站已经成为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有两代科研人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
 
红壤研究的意义
 
红壤是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由于赤铁矿形态氧化铁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呈酸性反应,所以称其为红壤。
 
我国的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因此,在我国南方随处可见赤色大地,与繁茂的绿色植被相映成趣,成为南方各省市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
 
“红壤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以下简称土壤所)承担国家任务的主要地区之一。”红壤站老站长王明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江西是全国红壤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这里何以形成如此广阔的红壤呢?
 
据介绍,6000万年前,这里气候炎热,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长年处于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地壳表面岩石被分解、淋溶,铁、铅等氧化物相对积聚,各种植物的生长加速了这种变化过程,就形成了红壤。
 
红壤是我国水热条件好而又面积大的重要的土壤资源,不仅能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且是亚热带经济林木、油料、茶叶、果树的重要产地。在江西全省3000多万亩耕地中,就有2000多万亩是红壤开垦而成的。江西省种植水稻的水田,有一半以上是由盆地的红壤改造而成的。
 
“红壤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红壤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力稳定提高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现任红壤站站长孙波指出,“红壤站在新时期将面向国家的多目标需求,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播下希望的种子
 
近年来,在一些红壤地区,由于利用不当,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红壤养分含量低,出现酸、瘦、板、粘、旱、蚀、人工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
 
此外,红壤地区出现的季节性干旱不仅带来温度、阳光和土资源浪费,还导致该地区种植作物单一、产量不稳,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红壤站以可变电荷土壤为核心,以亚热带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为主体,主要参与研究红壤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力稳定提高、生态与环境相协调、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孙波介绍说。
 
据王明珠介绍,红壤站从1991年开始,申请了“红壤的退化机制和防治”“红壤生态的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途径的研究”“土壤管道腐蚀观测研究”等国家攻关项目与基金立项;承接了德国自然科学基金提供的“生态小流域生态水文监测”,国际原子能机构“农林复合水、肥、光竞争”的同位素测定、分析等项目。
 
与此同时,红壤站还提出了红壤开发立体优化布局,编制地方的双季稻、花生、梨树生产技术规程等;探索了侵蚀劣地快速治理、低丘茶园改造等一些生产上的关键问题。
 
孙波课题组在3个“973”项目的连续资助下,近3年来基于红壤站建立的长期施肥试验平台,针对南方丘陵区典型的瘠薄红壤,揭示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线虫季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并在土壤团聚体尺度下提出有机肥对促进团聚体形成、促进红壤CN养分循环和提升生物功能的理论假设。
 
耐得住那份寂寞
 
建站近三十载,如今的红壤站占地1700亩,这里形成了双季稻田、旱粮和花生、果园(柑橘、桃、李、杨梅)、林地的综合生态系统,分别在地下、旱地、水田、坡岗地和小流域开展试验。
 
在红壤站开展工作的科研人员最多的时候能达40多人。红壤站实验室主任宗海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年中有近300天,我都是在站上度过的。”
 
作为红壤站的筹建人员,宗海宏还记得那段没水、没电、没路的日子。“最开始工作区和生活区相隔6里路,我们一天要走至少两个来回,有时候中间还得来回好几趟,因为需要搬运建筑材料。”
 
直到4年前,红壤站才正式通自来水。而宗红海虽然本身对水质比较敏感,但仍然坚持喝了25年的酸水。
 
“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真正难熬的还是寂寞。”红壤站副站长梁音说,“红壤站比较偏僻,几乎与世隔绝,有时候一张报纸都能反复看上一天。”
 
尽管如此,科研人员在当年选择了留下并坚守,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了不知多少个可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只为了观测并等待那些试验的结果。
 
虽然红壤站早就通了网络,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再是问题,但比起繁华的大都市,红壤站犹如一个世外桃源,让科研人员拥有一颗坚守的心。
 
《中国科学报》 (2014-05-05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