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7 13:55:05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先修课本土化的困境何在
 
■本报记者 温才妃
 
让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这是大学先修课(AP)开设的宗旨。在美国运行60年有余的先修课,近年走入了我国的高校、中学的视野,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然而,任何一个在国外运行良好的项目移植到中国时,都必然面临本土化问题,对于先修课而言更是如此。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
 
难点之一:应试理念的束缚
 
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与全国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探索一条实现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无缝衔接”的可能性路径。这一探索过程本身也是先修课本土化的过程。
 
秦春华指出,中国与美国教育的一个关键差别在于,中国人极为重视考试,因而发明了世界上最精密的应试技巧。相比之下,美国人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要低很多。“因此,与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学先修课程如果不与大学招生录取挂钩,学生和家长就没有参与的动力,更不用说推动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实现‘无缝衔接’的政策目标。”
 
但在拉近先修课与大学招生录取的同时,还必须警惕另一个问题。秦春华告诉记者,在中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如果先修课仍旧采取传统的“讲-练”模式,并且和大学招生挂钩过于紧密的话,就很可能会走上奥赛的老路——奥赛只有5门,学生专攻一门即可。因此,先修课往往会参考学生兴趣、高校开课能力开设数十门之多,以避免产生与奥赛类似的“裹挟效应”。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允许实验,但不允许失败,因为学生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在教育领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一定要摸清楚了才能前进。先修课可以缓做、小做,甚至不做,但一定不能毁了孩子,哪怕只是一个。”秦春华说。
 
难点之二:师资参差不齐
 
“在中学开设先修课的难点之二是,先修课的课程内容和难度都属于大学这一层次,其思维逻辑、教学方式等也都沿袭了大学的方式。然而,现阶段各中学的师资状况参差不齐,并非所有的中学都有条件并且能够按照大学标准开设这一类课程。”秦春华说,尽管北大每年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分批培训中学教师,但仍然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希望加入北大“大学先修课程”计划的中学。
 
在他看来,慕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多样化的途径,通过慕课中学教师、学生可以更大范围地进行在线教学培训。
 
秦春华打了个比方,某位学生通过了慕课提供的课程考试,获得了主讲教师签发的学习证书。即使他所在的中学没有加入“大学先修课程”计划,他也仍然可以参加考试,获得考试成绩。
 
据悉,北大将会持续推动先修课的慕课进程。“原则上,全国任何一所中学的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课程视频、接受培训;同时,也可以使一些尚未加入‘大学先修课程’计划的优秀学生有机会在网络上学习课程。” 秦春华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4-17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