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亚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14-4-5 10:11:37
选择字号:
时评:八成人不识施一公的“正常与不正常”
 
3月3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在当天颁发的众多奖项中,只有施一公得到的这个奖,是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的。从这样一个细节,可以看到这个奖项的重要性。但让人尴尬的是,央视做了一个调查,问公众,“你知道施一公这个人和他的研究领域吗?”不知道占了绝大多数,超过了七成,将近八成。(4月2日央视《新闻1+1》)
 
一边是斩获国际科研大奖,一边却是八成不识,个中“尴尬”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如果稍加细究,此事依然有着清晰的“正常与不正常”。
 
之所以说是正常的,是因为这与科研本身的专业性相关。无论是人还是物,或者是一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必然是因为其本身与普通民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既包括影响上的相关,还包括认知上的可接近。为什么明星能够闻名于天下,并非其本身有多么耀眼的光环,而是因为其本身无论是在影视上还是在音乐上的“生产力”,都能够创造出与普通民众密切关联的“生产关系”,并且因为其生产方式的无门槛复制,能够迅速得以广泛传播,再辅以经过包装、更容易引来追随的个人形象,明星走红甚至是“一夜走红”也就不奇怪了。
 
而科学家不同,因为其专业领域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距离感,即便与生活存在关联,但背后复杂的科学原理依然足以让不少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其传播价值的缺失,科学家长年坐冷板凳也就不奇怪了。从科学研究的热性来看,可能恰恰是这种“不为人知”可以成就科研成果的“悄然生长”。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其中依然存在诸多的不正常。姑且不说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创造熠熠生辉成绩的传播价值。事实上,施一公先生曾经因为关注中国学术问题而有态度鲜明的发声,特别是在2010年和北大饶毅联合发表的文章表达对院士评选的质疑,以及随后在院士评选中发生的风波,都让施一公备受舆论关注。如果稍有对科研领域新闻的关注,知晓施一公的大名并非难事。为什么会有近八成的人不知其人,撇开可能忘记的成分,至少是能够说明国人对科学领域的不待见。
 
最近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对北京市1180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长大以后最喜欢从事的职业,第一名是企业家,然后是歌星再然后是影星,科学家只排到了第七。虽然孩子们的职业选择并不能进行功利价值性的评价,但是这样的取向或多或少还是能说明价值选择的倾向性,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坐实了科学冷门的真实。
 
与明星八卦相比,科学领域的新闻确实没有明显的围观价值,但是从一个国家层面来讲,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呢?当我们屡屡提及“创新型国家”,表现出对“中国制造”的焦虑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科普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如何真正为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寻得真经呢?这恐怕才是我们需要从“八成不识施一公”的尴尬现实中亟须反思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