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颖 齐璐璐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25 10:56:09
选择字号:
针尖上的舞蹈
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成人幼儿活体肝移植手术成功
 
■本报通讯员 冯颖 齐璐璐 记者 黄辛
 
今年31岁的“80后”妈妈小杨(化名)最近一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大楼的移植病房忙来忙去。“丈夫在办出院手续了,我给宝贝儿子乐乐(化名)喂点吃的”。神采奕奕的小杨怎么看也不像是刚刚做过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她做肝移植手术是为了捐肝拯救自己快两岁的宝宝。当记者问小杨怕不怕取肝手术时,她十分得意地说:“不怕,感觉就和剖腹产差不多,伤口也不太疼,而且伤口很隐蔽,以后去沙滩度假也不用担心。”
 
恢复如此神速,得归功于中山医院院长、肝外科樊嘉教授领衔的肝移植团队利用“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完成的“活体获取供肝”手术。该手术也创造了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成人—幼儿活体供肝移植手术的历史纪录。
 
据了解,乐乐出生50天黄疸不退,反而一直上升,急坏了小杨一家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检查后将其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并进行了Kasai手术。但2个月后,乐乐又出现了胆管炎,黄疸逐渐升高,脸色蜡黄,而且他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已十分严重,还伴有先天性肥大,医生建议立即到中山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樊嘉等看到生命垂危的小病人后,建议立即进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手术。通过各项检查和亲属配型,肝移植团队最终将乐乐与小杨的肝脏配型成功。为了保证手术万无一失,肝移植团队十多位医生通过术前讨论,并查阅了相关文献,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先用“机器人”全程辅助活体获取供肝,再用传统开腹手段切除宝宝的病肝,植入供肝。
 
2月27日上午8点,在中山医院A楼一间特别宽敞的手术室,肝外科的医生们已将“机器人”调试稳当。平时“全副武装”的主刀医生,这回轻装上阵,坐在了无菌区之外遥控“机器人”的巧手进行手术,其他医生则穿上手术隔离服在器械臂边辅助操作。樊嘉等三位医生轮流上阵,自如地操控手柄和脚踏板进行手术。机器人的巧手可以360度旋转,而且没有人手的自然颤动,使动作更加稳定,也使结扎、缝合、分离等动作更从容、更精细,整个过程如在针尖上跳舞一样。通过整整10多个小时的精细操作,240克的肝脏组织终于从小杨的肝左叶初被安全“断离”,并被从位于下腹部约10厘米长的“比基尼”切口中取出。
 
据了解,取下的肝脏约为小杨肝脏总量的20%,剩余的肝脏足够她使用,保证了供体安全;而对体重9.9公斤的宝宝而言,供肝重量正好位于体重0.8%至4%的安全范围的中间值,不会给宝宝带来过重的负担。
 
2月28日凌晨术毕,“移植肝”即有胆汁流出。
 
目前母子俩双双平安,术后第二天,妈妈小杨就可以下地行走,已于术后第五天康复出院。宝宝乐乐的生命体征稳定,黄疸消失,血总胆红素降到正常范围,脸色也从术前的蜡黄转变为现在的“白里透红”,肝功能正明显好转。
 
据樊嘉教授介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成为外科手术的一大趋势。传统的开腹手术取供肝,须沿双侧肋缘划“人”字型切口,切口总长度一般达40厘米,而利用机器人,手术切口长度极大缩短,只有传统的四分之一,这样不仅患者疼痛减少,恢复得更快,而且也更美观,降低了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
 
“生宝宝的时候没有给他健康,这一次肝移植我要还给他健康,谢谢医生、护士们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小杨激动地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3-2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