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钢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3-21 13:21:27
选择字号:
牛津大学校长:中国学生在牛津非常活跃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
 

想得到校长面授上牛津秘笈,请扫二维码。
 

想知道牛津的奖学金制度,请扫二维码。
 
本报记者专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中国学生在牛津非常活跃”
 
目前有805名中国学生求学牛津 获得奖学金机会很多
 
当记者来到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门口时,碰见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他们来到这里,只为了一个目的:到学院大厅去,因为那里是电影《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的餐厅取景地。
 
本报记者专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时,向他提到了电影《哈利波特》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汉密尔顿向记者强调,牛津大学之所以在800年后,依然是世界领先的高等学府,其核心与大学独特的导师制、学院制等制度有关,并且牛津一直保持着对新时代的敏感度和进取心。
 
汉密尔顿表示,他热烈欢迎中国的最杰出学子能够到牛津大学学习,感受这里独特的校园文化,接受世界上最棒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因为一部电影。文、图、表、视频/本报记者李钢
 
校长自信:
 
牛津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记者:如今已经有很多的中国学生到牛津这所世界名校来学习,而且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学生的人数处于一种增长的情况,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对于中国的学生,牛津提供了怎样的一种招生政策?牛津是否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学位给中国的学生呢?
 
校长: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牛津乐意接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入学申请,我们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我们不能说给予中国的学生一种特殊的政策,但是到2014年这一年,已经有超过800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在牛津学习,这一点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在这些学生中间,有不少人是攻读硕士学位,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攻读本科。中国学生的人数在过去的十年来一直在增长,我们当然非常希望,在未来,这一数字能够继续增长。
 
所以,我们非常乐意接受来自中国的那些最为杰出的学生的求学申请,我们也非常希望申请的人会更加多。
 
记者:许多中国学生都有赴海外学习的想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有很多的留学选择,他们也会在去英国还是美国,或者去其他的国家留学中斟酌?您能否给他们一点指导,为什么选择牛津?
 
校长:为什么牛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棒的大学,但是我要说的是,牛津是最好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当然并不是因为我是校长,我笑着说这句话也并不代表这个评价是不认真的,牛津是最好的,这是一个事实。牛津大学已经有超过800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已经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最好,在教学、研究等等各个方面,我们招收了最好的学生,也聘用了世界上最杰出的教授,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在未来,来牛津学习的学子们都能继续享受到这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和研究的环境。在保证这种杰出性方面,牛津所做的是非常独特的,学院制是这种杰出性的重要保证。我们有38个学院,每一个牛津的学生,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譬如化学、生物、经济学或者法语等等,但是他们同时也是一个学院的成员,同一个学院的学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区,在这里,他们一起生活、吃饭、交流以及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会进行各种跨专业的交流。这种独特的制度,美国的大学里是没有的,我在耶鲁工作了很多年,我了解美国的学校,无论是哈佛还是耶鲁,都没有这种学院制度。
 
历史悠久:
 
300多年前就有中国人到牛津
 
记者:我很好奇的是,有没有关于第一个到牛津来学习的中国学生的记录?
 
校长:很有趣的是,牛津和中国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都要久远。在我们的记录中,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是300多年之前。在我们非常著名的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搜集来自中国的手稿,早在17世纪早期,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工作,但是在那个时期,牛津没有人能够看懂中文,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应该竖着还是横着来看那些文字,即使如此,当时的牛津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所以图书馆就开始了搜集中文手稿和图书的工作,1687年,第一个来自中国的visitor来到了英国,他也来到了牛津,他的名字叫做沈福宗(音),他来到牛津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牛津已经搜集到的大量的中国的手稿和图书进行分类并编写目录,也正是因为沈福宗的贡献,所以牛津才能够拥有了最完善的中国文化的典籍收藏。所以,牛津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中心,许多牛津的教授都很乐于去学习中文以及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的科技等等领域,研究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今年9月,我们就会开放一个新的大楼——中国中心,会为牛津大学所有研究中国的学者提供一个研究和学习的地方。所以说,牛津对于中国已经有四百年的兴趣和联系。1869年,牛津大学还聘用了第一位中文老师,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正式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
 
人物·重磅
 
校长评价:
 
中国学生的表现非常好
 
记者:我很想知道,那些已经在牛津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他们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上的表现如何?
 
校长:我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也有中国学生跟着我学习,从个人观点上来说,这些中国学生的表现都是非常棒的。我们有很多的中国学生,他们都很优秀,对于他们来说,牛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让他们取得成功。在牛津,每年有不超过1%的学生无法完成他们的学业,但是中国学生的表现非常好。
 
记者:有人会说,中国的学生会比较害羞,不太善于表现自己,您认为呢?
 
校长:哦,我没有这样的体会,在我的研究团队里,有非常棒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表现可以说非常有进取心,也非常乐于表达他们的观点。而牛津大学的氛围是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甚至于挑战自己的导师。总体上说,在牛津的中国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也会积极参与或者组织各种活动,譬如在刚刚过去的中国新年,中国学生们就组织了一次非常好的新年活动。而在国际化的学生组织里,中国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积极的。每一年,我们都有一个国际学生节,每一个节日上,我们都能品尝到由中国学生提供的非常非常美味的中国食物,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并没有感觉到他们会比较害羞这一点。我也去过中国,当我在中国进行演讲的时候,中国学生经常会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一点非常好。我喜欢被这些学生挑战。
 
谈及未来:
 
牛津愿意面对和接受挑战
 
记者:导师制和学院制应该说是牛津大学的两个核心制度。
 
校长:应该说,这两个制度是非常重要和核心的,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也是非常核心的,譬如说,高等级的奖学金制度、世界级的研究课题,牛津因为其正在从事的一些尖端研究,而成为世界领先的大学。很多中国学生到牛津来,是为了学习和从事这些领先的研究课题,无论是数学、医学还是工程学等等,对于这些课题研究来说,牛津就像是一个提供动力的发电厂一般。
 
记者:对于牛津来说,拥有800年的历史,是非常了不起的。对于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来说,牛津又会面对哪一些新时代的挑战呢?
 
校长:对于很多大学来说,都在面临着一些挑战,牛津大学当然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乐于去接受这些挑战。其中一个挑战是,在过去,我们只关注剑桥,或者最多考虑一下法国的一些大学,美国的大学?我们根本不关注,毕竟我们有800年的悠久历史。虽然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领先的大学,但是牛津依然在这里常青。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来自一些其他优秀大学的成长和进步,譬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这些大学正在如同以前的哈佛一样,迅速地崛起。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领域,这自然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非常有益的。从过去的很多世纪里,牛津一直在面对各种挑战,也正是通过面对和接受这些挑战,牛津才能够保持进取心。
 
在现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只需要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就可以接受教育,但是在没有电脑的年代里,人们同样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接受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线教育并不是新事物。信息革命并非是一个新事物,在三百年前,牛津就已经接受了信息革命,那一次的信息革命也就是印刷出版。互联网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可以接受教育的手段,在这方面,牛津并没有落后,如果你登录itunes的话,你可以看到,牛津大学提供的一些在线课程,总是排名在前十位之内。我们提供的在线课程,已经多达一百多种。
 
牛津出版社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而牛津出版社50%的收入和资源都来自于互联网内容。
 
记者:牛津大学是否会和中国的一些学校和机构有合作项目呢?
 
校长:我们牛津大学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在中国,当2009年我成为牛津校长的时候,曾经去过北京,和卫生部长陈竺见过面,我们一起参加了一个中国牛津-卫生健康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我们也和汕头大学有合作项目。和中国的合作项目,我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我想强调的是,牛津大学是一所具有开放性视野的学校,我们不仅吸收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和研究者,我们也在全球寻找各种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解决一些极为重要的课题。(原标题:《“中国学生在牛津非常活跃”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