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杨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1-20 13:59:59
选择字号:
激光“布阵”助巡视器月面稳步自由行
嫦娥三号激光点阵器研制攻关纪事
 
(科学网 郑金武 杨艳报道) 激光点阵器位于嫦娥三号巡视器“腹部”,“身材”娇小的它还没有电视机顶盒大,但作用却不容小视――它利用激光在月球表面打出规定图样的光斑方阵,“搭档”的避障相机对光斑质量、强度进行采集和计算,计算的结果则成为巡视器前行的判断依据。如果把避障相机比作巡视器的“眼睛”,那么激光点阵器就是在一片漆黑中保证眼睛看清方向的明灯,直接决定巡视器能否走稳在月球上的每一步路。
 
“激光点阵器是508所研制的首台空间激光产品,也是我国首台在地外星球上使用的激光类产品”,508所空间激光探测专业总工程师郑永超介绍说,“38万公里外有我们的产品,不仅是508所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激光点阵器是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品的产品,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而除郑永超外,完成激光点阵器产品研制任务的团队成员,是清一色的80后。
 
半道儿接任务 最早交产品
 
激光点阵器是嫦娥三号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以下简称GNC分系统)中最早交付的单机产品,但当初却是起步最晚的。
 
原来,激光点阵器本来是另外一家单位研制的,不料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遭遇难题无法满足要求,工程进度受到影响。508所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请缨,迅速与GNC分系统抓总单位502所联系,了解总体需求,提出了一份产品技术方案。待方案通过对方评审后,508所基于自身一项自主研发课题研究基础,利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拿出了样机,顺利通过了总体测评。由此,嫦娥三号激光点阵器的研制任务就在508所的“主动请缨”正式启动了。
 
郑永超介绍说,在嫦娥三号整器设计方案已定的情况下,激光点阵器的体积、重量、电路接口也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设计,既要保证航天产品一贯的高可靠,又要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月球行走方式。”
 
由于是单机产品,激光点阵器研制团队人员很少。作为国内激光领域的资深专家,郑永超是团队的智囊核心和强力“后墙”;1980年出生的博士张慧是主任设计师兼指挥,也是团队里的大姐,和她一起“白手起家”的副主任设计师王春辉今年27岁、2010年入所,他们俩就是全程负责研制的“主力军”了,其他几个成员则是参与某一环节的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在郑永超的指导下,这支80后小团队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旅程。
 
从2010年10月接下任务,到2012年8月交付产品,他们依次完成了电性件、鉴定件和正样件的研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拦路虎,但他们逐一拿下。说起走过的“曲折”,郑永超骄傲地说,“支撑团队走过来的是以国为重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绕着走,而是选择了坚信脚下的路。”
 
三套方案让总体单位点头称赞
 
激光点阵器和避障相机是“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激光点阵器提供的光束方程,是避障相机制定巡视器行走策略的依据。也就是说,有了准确的光束方程,避障相机才能判断巡视器前面的月面是平地还是深坑。如何得出准确的光束方程?这就要进行光束指向标定工作。
 
然而,激光探测属于主动光学,激光点阵器打出的光束属于近红外谱段,肉眼不可见,这给光束指向标定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508所在以往的遥感相机研制中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张慧带着王春辉翻阅了大量国内的专利、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成果,参考了美国阿波罗月球车的相关资料,还走访了多家知名高校咨询。
 
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508所研制团队制定了三套标定方案,分别采用大面阵器件、单目相机和双目相机进行标定。16条光束,每条光束要标定三个点,为了保证正确率,一条光线至少要标定三遍,加之三套方案需要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工装,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在资源有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合理安排流程,协调试验资源。最终,三套方案做下来,结果相差无几,证明了光学标定结果的可信性,得到了分系统总体单位502所的充分肯定:“你们真是做了不少工作,拿到这么多数据,与避障相机联合试验的效果非常好。”
 
这几个80后都很给力
 
谈起团队,张慧说,“这几个80后都很给力”――交给王春辉独立完成的任务,不用督促就能完成得有模有样;电装组头一次接触光纤类产品,看到张慧一脸担心的样子,工艺师李佳宾拍着她的肩膀说:“放心吧,有我呢。”让人瞬间就感觉到背后团队强大的支撑力量。
 
这是八室岳鹏远第一次独立承接激光点阵器镜头装调任务,开始的时候他有点忐忑和为难。与以往装调的遥感器不同,激光点阵器的镜头很小,只有普通纽扣那么大,而且为了调整每束光线的指向角度,要在镜筒内安装绿豆大小的垫片,而为了清晰的观察肉眼不可见的光斑,还需要在黑暗中借助显像卡完成。为了鼓舞干劲,张慧、王春辉和岳鹏远约定“无论早晚,第一天只完成第一个镜头的装调,找到方法”,“如果完成得早,就提前‘放学’!”由于垫片面积不大,如何从整张的铜箔上剪下小垫片?为此,王春辉和岳鹏远还在装调现场开展了一场“手工”比赛,到底是装调专业出身,最后岳鹏远胜出。为了给“身材”娇小的激光点阵器装镜头,大个子的岳鹏远采用了多种姿势,跪着、蹲着。晚上10点,当第一个镜头的装调工作结束时,打开试验室的灯,岳鹏远一边揉揉发红的眼睛,捶捶酸麻的腿,一边心满意足地说:“刚才心里还真没底,装了一个以后路数摸清了,其他的放心吧。”最后还不忘腼腆的补了一句,“其实挺开心的。”
 
突如其来的掌声把我拍傻了
 
由于进度紧,所有的假期几乎都被工作“吃”掉了,张慧叹着气说:“我感觉头发都少了一半”,她停顿了一下,“但是也很开心,因为大家在一起经历着成长,认认真真把产品做好是我们心照不宣的共同目标。”
 
2011年9月30日,临近下班,很多同事已经准备回家过节了。此时,张慧和王春辉正抱着刚刚撤下标定台的激光点阵器,从中关村赶往南苑。他们风风火火进入大厅的时候,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掌声给拍愣住了。张慧定睛一看,有六室负责热控实施的、有热控室负责状态确认的、还有电装负责焊线的,满满一桌的人都在笑着鼓掌,桌子上整齐摊放着试验准备用的多层包覆、加热片,“这一下把我给拍傻了,后来想可能是因为我到的时间没有比他们预计的晚太多吧,哈哈。”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大家紧张有序地忙碌起来,国庆节的凌晨1点,电装人员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后,试验前的准备工作终于圆满结束,这意味着当天8点钟的热平衡试验可以如期开始。
 
12月15日1时20分,激光点阵器接到加电指令,测试状态正常,温度遥测正常,点阵图像通过避障相机回传地面,光斑亮度均匀,满足激光探测避障要求,完成了月面工作初始化,并将在后续“玉兔”巡月的激光探测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支80后的年轻团队功不可没,而且他们其中的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在型号任务中独当一面:第一次担任主任师和指挥的张慧,从结构专业出身发展为型号“全才”的王春辉,第一次独立并成功完成了激光类产品镜头装调的岳鹏远……这群充满激情又踏实肯干的80后在航天的舞台上成长着,成就着自己的青春。
 
相关专题:嫦娥三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