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凤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9 8:58:25
选择字号:
王军成:海洋逐梦30年

 

■本报记者 唐凤

“我是一个山东人,从小就迷恋和向往大海的蔚蓝和广阔,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业。”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王军成几乎将自己的全部职业生涯都贡献给了海洋事业,“我这辈子干了30年,研究了二十多年浮标,近十年正在研究潜标,只要能干成这两件事,为国家干成这两件大工程,我就可以退休了。”

虽然是地方科研院所,但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其实力在国内海洋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王军成作为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主要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装备“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先后主持了我国三代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研制,实现了海洋资料浮标系列化装备,其研究成果支撑建设了我国海洋监测“海洋资料浮标网”及“海洋气象网”的业务运行,在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获得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称号的海洋资料浮标,是王军成几十年科研心血的代表。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对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环境开发、国防安全有特殊意义。“目前,国家业务在位运行的海洋浮标90%以上都是我们造的,能为国家进行海洋监测是我们最自豪的。”王军成说。

摸索海洋浮标

跟海洋打了近一辈子交道的王军成,最初学的却是无线通信技术。王军成毕业时还属于计划分配阶段,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很多条路,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军成却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业。

“我毕业的时候,国家的海洋事业刚刚起步,海洋装备和海洋技术方面的研究几乎是零,无法满足国家应用的需求,但换个角度讲,它的前景也非常广阔。”王军成提到。而且,无线通信技术本身也与海洋装备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浮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都离不开通讯,无线电技术是海洋仪器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最初,王军成和同事遇到了不少困难。我国海洋浮标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我们没有经验,对海洋几乎没有概念,大家都没有做过海洋仪器装备,资料也很缺乏。”

当时,国家开始意识到要重视海洋仪器研究,第一工业机械部、国家海洋局和海军联合组织启动海洋仪器大型研究,国务院也开始主持进行海洋仪器装备研究,组织大会战,但1年之后却停下来了。到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重新重视科学,于是海洋仪器也再次被提上日程。王军成和单位的一些老同事,就开始摸索着研究海洋浮标。最终,1989年,仪表所研制的第一台海洋浮标在北海投运。

苦并自豪着

数十年的研究,落在纸上,可能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在现实中,这些文字的背后却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例如,海上作业非常辛苦,王军成甚至还被迫跳过一次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浮标技术并不成熟,海洋装备需要大量海上试验检验其性能,可能设备三四个月就会出现故障,就需要进行检修,而检修需要及时,即便大风大浪也要硬着头皮出海。维修的时候,王军成需要从船上跳到海洋浮标上。

有一次,王军成记忆颇深,当时浪高1.5米,王军成和同事勉强可以作业,但整整维修了4个小时,身体已经到达极限,只能边呕吐边维修。而修完以后风浪越来越大,浪高达到2.5米,甚至3米,由于浮标和船摇晃碰撞剧烈,落差太大,他们无法从浮标再回到船上。于是,船长立刻要求他们跳海,套上救生圈跳海然后用绳子把他们拖到船上。“这种危险我们其实碰到好多次,我觉得自己非常万幸,工作这几十年还没发生过特别重大的事故,艰苦我们都已经适应了,而且,都是工作过程中必然承受的。”

而海洋浮标带给王军成的除了艰苦,更多的是自豪,海洋浮标分别于1993年和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99年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成就展,2008年为在青岛举行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提供气象保障,2012年我国第一次在北极布放大型海洋观测浮标,2013年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布放第一台浮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当时比赛要求每十分钟就要把海上的气象变化传输到运动员佩戴的接收器上,运动员需要知道每分钟海上的风速和气压变化等信息。2007年,奥委会决定对浮标设备进行招标。最初,奥委会决定选择使用挪威生产的设备。设备到位后,进行海上试用,结果挪威的浮标运行半年就坏了两次,而且维修非常不便,难以及时处理,于是,奥委会随即决定征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浮标。最后,在多家竞争者中,王军成和他的设备脱颖而出。“2007年夏天我们把浮标布好,接下来半年一点故障都没有,2008年奥帆赛期间也顺利完成任务,质量非常过硬。比赛完以后,奥委会专门给我们发来感谢信,感谢我们保证了帆船比赛的顺利进行。”王军成感到十分自豪。

就这样风风雨雨30年,责任感支撑着王军成苦中作乐一路走来。“我从走上这条路开始就有一个强烈的责任感: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海洋技术必须先行。国家迫切需要这项事业,我从事海洋技术研究,就有责任来为国家解决一些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4-12-19 第5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