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8 11:28:38
选择字号:
东方科技论坛
专家呼吁:我国亟待加强长波红外探测技术研发

 

■本报记者 黄辛

“红外光电子技术已成为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大国间激烈竞争的核心技术,它关系着航空航天和国家安全。”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定波、褚君浩、郑有炓和薛永祺等在第250期东方科技论坛上表示,为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对长波/甚长波红外探测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满足我国天文物理、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的迫切需要,亟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交流,推动我国相关红外探测材料和相应探测器的原创性研究,缩短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的航天验证周期。

据介绍,红外光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不仅成就了人类登陆月球、遨游太空的梦想,实现了人类对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感知,也极大推动了现代天文物理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探究宇宙、星系、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了解暗物质与暗能量,寻找地外生命迹象,人类需要对红外星系、星云、星际分子、白矮星和行星等温度较低的目标进行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的红外天文观测,产生了对长波/甚长波红外探测器的强烈需求。

大会执行主席褚君浩表示,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红外光电子技术正朝着高性能长波/甚长波红外探测方向发展。高灵敏长波/甚长波红外探测器是建立天际预警、空间遥感和导弹防御体系的核心支撑技术。“发展高性能的新型长波红外探测材料和器件,已成为天际预警和国家防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在长波/甚长波红外探测材料和器件及其物理的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工作,但所研制的器件性能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红外天文领域的研究则更落后,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台可供地面使用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其原因在于我国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技术、低温冷光学与电子学技术、深低温致冷技术等方面尚未获得突破,现有仪器和关键元部件的性能指标达不到天文探测应用的要求。

大会执行主席、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宁则表示,长波红外探测技术是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高精尖技术,是支撑一个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推动空间科学发展的核心技术。“长波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是这一技术的重要物质载体,获得高质量的材料与高性能的探测器是实现这类技术的重要前提。”

《中国科学报》 (2014-12-08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