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7 10:36:48
选择字号:
“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低俗迷信”系列报道之十
新媒体算命:用科学传播来遏制指尖“毒素”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现象

“今天工作运如何,幸运色是什么?要佩戴哪些幸运小物件?”在安徽某国企工作的林玉(化名)每天出门前都要到网上算算自己的运势,然后决定今天的具体行动。

穿衣打扮,房间布置、床的朝向,甚至连挑个手机号码也要问问“凶吉”……目前,很多像林玉一样的年轻人,每天都喜欢在网上算一算,并且觉得算得“挺准”。

记者随手在百度中输入“算命”两字,出来的相关结果竟有约100000000个。其中包括事业、学业、姻缘、前世今生等,且可以按照姓名、手相、血型、生肖以及八字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来算。甚至还有一种“称骨”术,通过某种方法称出骨头的重量,由此来算出你是富贵还是穷困。

专家剖析

在科学传播学者、中中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大光看来,占卜、算卦等迷信的传播与我国较低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分不开。

中国科协2010年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是否相信这些东西与科学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李大光曾作过一项调查,有接近20%的人相信求签、周公解梦以及占星术。“如果算上调查误差,数据比这还要高。”

如今,这些曾经在街头巷尾的算命行为在网络上通过“指尖”迅速传播,并且拥有越来越多的“铁杆”粉丝。

李大光说,现阶段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该现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既有文化根源加上现有传播方式,伪科学和迷信信息以几何速度在传播。”

“很多人其实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李大光说,但也有人是以好奇心为由掩饰自己的相信。“很多人觉得既然自己相信,也应该让别人相信,在网络如此便捷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是以往无法企及的。”

此外,生活中也常见好事者通过QQ、微信等途径,利用人们的惊恐心理,要求其转发或者接收一些受了诅咒的文字或图片,不照做就会引来报应。

“这些活动不见得能影响生活,但由此营造的低俗文化和社会氛围则不容忽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

李大光在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提起这种现象,让国外的学者很惊讶。他们无法想象,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文化竟然停留在如此“古老”的时刻。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不能仅靠经济的发展。”李大光说。然而,让他非常担心的是,随着微信使用范围的扩大,中青年正成为这一类信息传播最快的群体。“他们不辨真伪地传播,却没有看到其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进程的阻碍。”

不过,在专家们看来,伪科学以及迷信的大肆传播不能归咎于互联网信息的发展,要想遏制指尖“毒素”,还得从根源上下功夫。

李大光也指出,与伪科学以及迷信信息相对应的科学信息没有占据网络传播的主要位置,这是最关键的。“比如说,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讲星座和人的性格以及运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此,何祚庥表示,媒体应该承担科学传播的主要责任。李大光则指出,目前很多科学类节目还停留在“讲知识”阶段:“这是一个错误的传播方式,科学传播要传播科学本身,而不仅是讲知识。科学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思考、分析,需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关于这方面,承担传播功能的大众媒体以及新媒体还没有作过任何尝试。”

记者手记

其实,网络算命、占卜不过是预先设计好的电脑程序。一些设计者为了使算命“准确”,往往下大包围,用模棱两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以八字测算最合适的职业为例,对比所测算出来的众多参数,会发现一组八字对应的职业竟高达10多种,几乎囊括了一半的职业门类。

那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指尖“毒素”还能如此猖狂肆虐呢?这源于与其相对应的科学知识没有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细究起来,这与既有的科学知识传播的手段——“科普”密切相关。

传统的科普是一个科学知识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关系。即由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群向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群传播的过程,这直接导致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事实上,如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在信息的接收上,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对于既有的科普方式,当然有相当大的抵触心。

科学知识应该是分享的,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知识的传播模式应该发生改变。用“科学传播”概念替代传统的“科学普及”概念,已经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报》 (2014-11-0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