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17 9:00:07
选择字号:
曾凡一:爱科学,也爱音乐

 曾凡一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时,还修完了音乐专业的所有主课;科研成果200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2010年获得第六届“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称号。

这些看似难以在一个人身上实现的成就,曾凡一却做到了。

以前谈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爱因斯坦和袁隆平拉小提琴的例子总是被反复提起。而当代科学家中却鲜有人能够兼顾二者,难怪有前辈感慨曾凡一的“横空出世”大大帮助了自己说服别人“科学和艺术无疆界”。

1968年1月出生的曾凡一,自小成长在一个科研之家。她的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遗传学专家,长期从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研究,母亲黄淑帧则是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曾荣获“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奖”“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

曾凡一很小便开始与父母一起吃住在实验室,穿着白大褂跟在父母身后充当“小小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她有一次加错了样品,本来以为闯了大祸,没想到歪打正着,父母借着她的错误反倒发现了新的试验方法。这让曾凡一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原来,科学新发现很多其实都是从偶然事件中来的。

中学时代,曾凡一跟着父母参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血红蛋白病普查工作,涉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42个民族,100多万人。每天上山下乡采集血液样品,曾凡一深刻感受到了病人的苦痛。用科学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在父母的鼓励下,曾凡一最终决定去往美国深造。

1988年,曾凡一到美国留学,在圣地亚哥大学专修生物专业,用3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随后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医学、理学双博士,并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过程中,曾凡一曾申请休学一年,除了参与国内的科研工作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音乐创作。她在北京待了一年多,录制了个人演唱专辑,拍摄了音乐电视,先后两次获得中央电视台MTV大赛特别荣誉奖等奖项。

之后,曾凡一在中、美两国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在她看来,音乐是帮助她走出实验室同社会深度接触的工具。“音乐对我搞科研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学生,都是比较直线的思维,读书就一直读下去,思路不开阔。”曾凡一这样定义自己的音乐事业。

曾凡一主要从事的是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与她的父母一脉相承。1998年开始,科学家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曾凡一很自然地深入到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2009年,曾凡一带领的研究团队和中科院动物所周琪研究员的团队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有力证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曾凡一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表示:“给小鼠起名‘小小’,是希望我们能在这个很大的领域里迈出小小的一步。”但这小小的一步,正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一步,在医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医学十大突破之一,也入选了200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北绛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4-10-17 第12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