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18 8:36:41
选择字号:
开放合作共促学科发展
访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
 
■本报记者 彭丽
 
“虽然我们还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在管理模式、科研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均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来管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任崔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该实验室历经8年发展,现已成长为国内山地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不同灾种分工协作
 
据了解,该实验室由4个室内实验室和5个野外原位观测实验基地组成的。其中,室内实验室按学科布局分为泥石流、滑坡、山洪和山地灾害防治技术4个研究方向。前3个实验室偏重学科建设,旨在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山地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室则主要从事新技术研发工作,重点在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防灾减灾。
 
“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充分发挥实验室不同灾害类型深入探索的优势,在共性科学问题上紧密协作,研究工作上下游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山地灾害学科发展。”崔鹏说。
 
比如汶川地震中,由于强震作用急剧地改变了地表环境,之后形成崩塌、滚石、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和山洪灾害链等。“单独的小学科、小灾种研究根本无法解决灾害复合性链生性问题,很难满足国家防灾、减灾的需求。”他表示。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已有的泥石流、滑坡、崩塌、滚石和堰塞湖防治技术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汶川震后山地灾害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和成灾特点变化,改进原有的灾害防治技术参数,形成了适合震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震后潜在山地灾害判识和风险评估的方法,为灾后重建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我们非常关注与国内外其他实验室进行合作与交流。”崔鹏表示,广泛深入的科技交流和合作能取长补短,激励创新,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实验室优势,共促科学发展。
 
例如,实验室与国内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行业部门纷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主要领域包括灾害动力学过程、预报预警及治理技术持等;实验室还与国际山地中心等国际机构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交流机制。
 
崔鹏表示,通过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实验室创建的亚洲泥石流网络不仅得到亚洲各国泥石流学者的积极响应,也吸引了欧美学者的主动参与。
 
每年,实验室都会主办或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共组织主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达1000余人次,其中特邀学术报告超过60个。“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平台,不仅能使科研人员碰撞出思维火花,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而言,更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崔鹏说。
 
科学管理 人尽其才
 
实验室特别重视让科研人员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提炼学科问题,确定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这样既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科整体发展。”崔鹏透露。实验室凝练了从滑坡到泥石流转化的机理研究,试图建立两者之间的动力学联系,这使得滑坡专业和泥石流专业的科研人员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工作。
 
实验室还设立了青年人才项目,让新进实验室的年轻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实验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青年科研人员,实验室会匹配相应经费,保障其认真做好基金项目并在兴趣点上作更深入研究。
 
最近,实验室将申请到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课题细分为若干个小科学问题,让科研人员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知识结构进行申请。实验室秘书谭荣志认为,这样可最大限度发挥科研人员的特长,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完成项目。
 
崔鹏也表示,这种尝试或可成为项目管理和经费分配的一种探索方向。“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发挥各自才能,围绕共同目标促进山地灾害学科发展。”他说。
 
“最终,我希望通过好的学术思路凝练出前沿科学问题,将实验室科研人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开展山地灾害研究工作。”崔鹏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6-18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