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马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24 9:06:27
选择字号:
女教师的地震“预报”记 震前“第六感”靠谱吗
 
■本报记者 成舸 马佳
 
通过次声波来判断地震的方位是很难的,判断具体的时间和位置就更难了。因为次声波与地震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伴生关系。
 
4月下旬,湖南常德师范学校女教师肖红云成了媒体的话题人物。因为每次国内外地震之前,肖红云的身体都有特殊的生理反应,她能感知地震就要发生。
 
这种震前生理感知靠谱吗?本报记者专程赴常德采访了肖红云,并采访了地震学家,对此事件进行科学解读。
 
54岁的肖红云自中学起得了一种“怪病”:每遇国内外发生强烈地震前的一两天,她总是产生强烈耳鸣,严重时还会引起眼睛刺痛、全身发麻、心跳加剧……她怀疑自己能提前“听到”地震。
 
2013年4月18日,这种感应以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方式袭击了肖红云。那天上午,第二节数学课正上到一半时,她突然晕倒在讲台上,“全身都麻了,没了力气”。她形容当时的感觉,就像“被一阵波击中了头顶”。此时,距7级强震突袭四川雅安还有46个小时。
 
震前记录14年
 
肖红云将自己身体的异常反应和地震联系起来,是在1999年。这一年9月21日,台湾发生7.6级大地震。肖红云连续几天感到了耳鸣。21日晚,在家看电视新闻的她突然联想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也曾有过类似反应。她产生了记日记的念头,这一记就是14年。
 
在常德桃源师范学校办公室,《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肖红云和她带来的两本日记本。由于最初的几本日记已经遗失,现存的日记本上,最早的日期是2006年,上面简要记录了她身体发生异常反应的时间和症状,有的还记下了知情人的名字和事后了解到的地震信息。多数属震后补记,也有的记录在震前。如果是后者,她往往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将地震信息附在后面。
 
“昨天睡觉感觉耳鸣,今天早晨洗衣时感觉耳内像打鼓,方向是西北方。”
 
“今天上午心神不定,耳朵鸣个不停。据以往的经验,又将有地震发生。”
 
在肖红云的日记中,充满了这种描述。
 
最长的一篇日记写在汶川地震当晚。肖红云写道,“昨天晚上我睡觉时,感觉难以入睡。耳内不时传来阵阵轰鸣声。我估计将有地震发生”。“今天上午,我在511C(教室编号。编者注)上课时,感到心慌、腿痛。第四节课后在家里时,明显听到了地震前的轰鸣声”。
 
在这篇日记里,肖红云花了大量笔墨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其他人。她说:“我不能确定地震会发生在什么地方、还有多长时间发生。加上当时家里还有人,我就没有和别人说。”她似乎为自己没能在这场国难降临之前发挥作用感到自责。在日记末尾,她写道,“我想和中国地震局的同志取得联系,以后我如果听到了地震的轰鸣声,就对他们说。让他们用先进的仪器测量,来预测地震,为人类服务”。
 
“5·12地震”之后,肖红云一度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日记也记得格外用功。6月,她开始主动联系常德市地震局。日记显示,2008年6月9日、10日、11日、13日,肖红云每天都和市地震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报告“还有地震发生”。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网站了解到,2008年,我国5级以上地震记录多达88条,其中发生在四川灾区的余震就多达46次。面对如此高的频率,很难想象地震局工作人员将对肖红云的报告作何处理。而方位的模糊似乎也打击了肖的热情。之后的一段时间,她的报告次数明显减少。
 
2013年4月,肖红云在讲台上晕倒后,当地医院检查照例无果,她被送回桃源县家里休养。其间没有作任何记录。
 
19日、20日凌晨,她说自己反复从睡梦中惊醒,“感觉人像睡在船上一样,身体一阵阵地发麻,每次几秒钟,隔一会来一下”。她告诉记者,这次对方位依旧没有感觉,“我没有想到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国内”,她的口气中带有一丝遗憾。
 
“我不能确定”
 
肖红云是湖南师范大学1977级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常德教数学。她大学时曾是班里女生中的体育好手,工作后还常常在学校的羽毛球和跑步等比赛中拿小组第一。记者采访时,眼前的肖红云不仅身体精神,而且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完全不像个“病人”。
 
肖红云身上这种类似“地震前兆感应”的现象引起了有关专业人士的注意,湖南省地震局还为她定制了一份独一无二的《肖红云身体异常与地震关系记录表》。但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对于肖提供的报告,准确性“不敢恭维”,有时与实际震情相差很大。
 
肖红云对记者表示,她对地震发生的方位虽然模糊,但并非毫无感觉。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肖红云说,“地震前我不仅能听到轰鸣声,连汽车和船开过去的声音,都听得更‘明亮’些。”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从好远好远的路上慢慢开过来,过好久好久才消失”。
 
偶有距离特别近的地震发生前,肖红云又是另一种感觉。“有一次我们常德市的石门县地震,我听到的声音就像从床底下发出来一样,像是一块布包着石头在地上滚。”
 
在日记中,肖红云有时会提到地震的大致距离和方位,依据便来自这些模糊的感觉。她承认,耳鸣时感觉到的距离虽有近有远,但她依旧说不太清楚。
 
肖红云告诉记者,并非每次“发病”后都能找到与地震有关的证据,有时是强台风或者暴雨。在2008年6月20日的日记中,肖红云写道,“有资料表明,强台风前也能产生次声波”。
 
在肖红云的手机里,保存着几条最近的短信。5月8日,她给两位民间搞地震预测的朋友发去短信,“我刚刚又感觉到了地震波,方向像是在西,级别只有五至六级”。但后来她没有发现这几天内有强烈地震的报告。而是那几天湖南下了特大暴雨,引起多处涨洪水。
 
将反应与地震联系起来的唯一依据,是时间。如果在相隔不长的时间里,在世界上发现有较强地震发生,肖红云就认为自己的预测是“准”的。她认为这“与距离无关”。
 
“我认为能量是从宇宙间发出的。”肖红云说。她向记者分析道,“地震肯定还是板块运动引起的,但力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觉得是从外部来的,在天体运动过程中,给了地球一个力量”。她进一步说,“外部力量引起了地球内部的板块碰撞,于是冲破……可谁知道会在哪里冲破啊?”
 
在某种程度上,肖红云的这一想法无疑是基于对自己身体反应的反向推论:可以提前感受到,但无法准确预知地点。
 
不是唯一一人
 
肖红云第一次找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她就告诉孙士鋐,在汶川大地震前,她感到耳鸣难受。之后再次找到孙士鋐是在汶川地震后最强一次余震之前,也就是5月25日前一天,肖红云告诉孙士鋐又感觉到了可能要发生地震。在同年8月30日发生的攀枝花地震前,肖红云同样也出现了头晕耳鸣的不适现象。
 
孙士鋐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肖老师几次找过我都是通过电话联系。确实有几次都是在某个地震发生前,她表述自己有耳鸣,甚至更严重的不适。”
 
很长一段时间,肖红云没有联系过孙士鋐,而在雅安地震后她再次联系了孙士鋐,表示在雅安地震前又感受到了很严重耳鸣不适,而且还告诉了她周围的同事。
 
孙士鋐说,实际上找到他的类似的人并非只有肖红云一人,他还记得有一位上海的张女士,也曾经找过他,表示在地震前有非常不适的现象,主要也是耳鸣不适。经过一段时间,孙士鋐也发现一些规律,他说:“如果她们两个人都打过电话,之后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孙士鋐认为,在地震之前,会有次声波的现象发生。也许这两位女士都是听觉比较敏感,因此对次声波会产生一些不适反应。
 
次声波可引起人体不适
 
对于地震前次声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地震前兆次声波是在地块应力作用下,断裂岩层相互推覆挤压的剧烈磨擦中产生的,它的巨大功率,就像自然界的雷电一样,目前人类还不能够进行准确测量。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原研究员程明昆时,他说:“人的听觉是从20赫兹,也就是每秒震动20次的频率,到20000赫兹,正常人的听觉范围都在这个频率范围内。20000赫兹以上的是超声波,人是听不到的,20赫兹以下的是次声波,一般也是人所听不到的。”
 
程明昆说,次声波的频率在0.01~20赫兹,而地震前的次声波频率大约在零点几赫兹到十几赫兹的范围内。“这种范围一般人肯定是感觉不到的,有个别人可能会感觉到,但这要求声波的强度要比较高。”
 
低于20赫兹的低频声音,人肯定是听不到的,一些人能够感觉到是因为,人体各个器官都有一定的共振频率。人体器官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一般也是几赫兹到二十几赫兹,如果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器官的“共振”,与之产生共振的器官就会感到不适。比如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
 
“通常,人们在某些环境中也会对次声波产生反应,”程明昆说,“比如,当你进到一个空压机房中时,人会感到心脏不适,这就是空压机产生的次声波与人体器官振动频率产生共振。如果与脑部共振频率吻合时,就会引起头晕等不适的症状。但一般情况,这种人都是比较敏感的。”
 
程明昆认为,由于地震前,地震能量释放很强,因此产生的次声波能量很强。有些人能感觉得到,主要是和次声波的强度有关。
 
比如,刮风时,也会伴随有次声波,但是很弱,人基本是不会感受得到的。所谓强度,它的单位就是分贝。声波强度达到90分贝以上,人就会感到不适。一般次声波的强度如果达到130分贝以上,那么,一些比较敏感的人就会感觉到不适。
 
预测地震不准确
 
如果说,肖红云和上海张女士在地震前都对次声波有相似的反应,那么她们的行为可以被称为预测地震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震学家许绍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地震现象是很复杂的,不光有次声波。他也收到过很多类似的报告,但他认为,很多还是可疑的,有些确实能对应得上,但有些是对应不上的。
 
“就好像有些前兆,虽然说可能和地震有关系,但它的精度是不够的,真的要用它来预报地震,还是不行。”许绍燮说。
 
通过次声波来判断地震的方位是很难的,判断具体的时间和位置就更难了。因为次声波与地震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伴生关系。也就是说,检测到次声波,但不一定会发生地震。而人的反应就更不准确了,这也和人的自身状态有关。即使是仪器检测,也是有时有,有时没有,有些发生在地震前,有些发生在地震后。
 
此外,次声波并非是从地震源直接传播出去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只要多布一些地震台,一路追踪就可以确定可能发生的地震以及方位了,如果有固定源,那三点就可以定位。”许绍燮说,“但事实并非这样。一些大的地震构造运动,都会造成地壳大范围的扰动,比如日本的‘3·11’9级大地震,那么很大范围的地区都有可能因这种扰动而发出次声波。”
 
也就是说,类似湖南常德的肖红云,如果她是对次声波产生了身体反应,那么她所感受到的次声波也是当地发出的,以此为根据是绝对没有可能判断出将要发生的地震方位,更不用说具体的时间地点等。
 
《中国科学报》 (2013-05-24 第11版 真相)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