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海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5-6 16:52:39
选择字号:
施一公当选美国院士引发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热议
 
近日,海归科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先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的外籍院士的消息在中国引起持续热议。这让人们想起2011年底同样围绕他的议论,彼时施一公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样引起众多猜想。
 
尽管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回应此事时表示,两个科学院院士增选分别按照各自程序和标准进行,相互独立,没有必然关联。但此种说法更加引发人们把二者的评价体制、增选流程谁更科学相比较。
 
中科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说,把中国的院士评选和美国的院士评选进行比较很荒唐,两国国情不一样,中国的院士制度和评选才搞了几年,不可能一步就做到理想化,事实上大部分评上的院士都是国内顶级的科学家,对国内科研是起支撑作用的。
 
但人们更愿意把这一事件当作对准问题重重的中国科技体制的炮火,以期推动相关变革,如同当年施一公、饶毅等“海归”学术领军人落选中科院院士引发的议论一般。
 
关于施一公等人的落选,当时一说是国籍问题,一说是得罪了人,还有一说是回国时间短。其间还间杂着“烟草院士”的新闻,一时间中科院院士的选拔方式颇受质疑。而留美多年的饶毅更愤而表示,再不参评中科院院士。但在媒体的一番炒作后,也都没了下文。
 
此番施一公当选美国院士,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院士增选机制的质疑和反思。中国科学家“墙内开花墙外香”,当得了美国院士却不能入选中国院士?院士评选究竟该论资排辈还是论才选人?学术成就大小如何体现?对于回国报效的人才,国籍是否可以放宽限制?诸多讨论再次被提上日程。
 
留美归来的施一公曾坦言自己深受美国文化影响,他在多个场合多次呼吁改善学术环境、改革科研体制,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最大的学术潜规则是“官商勾结”,“学术界的潜规则在实质上阻碍了科研创新、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对中国吸引海外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归来起到了直接的负面作用。”
 
但最近一年多,常常“开炮”的施一公却很少发声了。他在科学网上最新更新的一篇博客是去年3月份,其中仍然直言,“回来这些年,对有些方面的问题我感到失望。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体系,难以支撑我们的学生这样走下去。”
 
但施一公科研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当选美国院士前半个月他还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细菌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的研究论文,仍然继续着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也许这能为他今年参评中科院院士加分。
 
一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清华大学教师说,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时候,科学家们所做的只是自己手头的事情,以期不落于人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