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2-28 8:15:23
选择字号:
专家激辩研究生收费改革利弊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此次改革缺少了应有的奖学金、助学金配套措施,其效果实施可能会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研究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机构的好的政策手段。
 
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消息一经公布,就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事实上,早在2007年左右,一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就已经试点取消了公费生,但此时将这一试点向全国铺开究竟利弊如何,依然存在争议。
 
人物: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别敦荣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 卢晓东
 
问题一:对于在研究生收费改革试点试行几年后,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行为,您的总体评价如何?
 
别敦荣:应该承认,此次公费研究生改革的大趋势是正确的。如果能够有效地调整改变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的现状,在更大范围实行收费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行通过助学金和奖学金激励学生的体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优化目前不尽合理的学科结构机构。但我个人认为,此次改革依然略显急躁,在取消废除公费制研究生的同时,缺少了应有的奖学金、助学金配套措施,其效果实施可能会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卢晓东: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我国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的步伐:2002年8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研究与建议报告》(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研究生收费机制改革;2004年3月17日,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拟上报国务院关于试行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请示》;2006年,北大、复旦率先作出研究生学费定价和资助政策方案。随后的2007、2008年,众多重点高校开始试点。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生收费改革已经酝酿和试点了十几年的时间,其间既有理论、政策的深入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播。此时推出全面的研究生收费改革是一件水到渠成的改革。有关方面对这项政策的推出已经做到非常慎重,政策的制定也已经相对完善。
 
问题二:在很多人看来,取消公费生无异于提高了研究生入学的经济门槛,这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考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有些学生可能因此无法进入研究生阶段,这是否有违教育公平?
 
别敦荣: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对此避而不谈,其实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即学生缴纳的学费会在其求学期间,以助学金、奖学金的形式加以返还,学生不会在经济上有所损失。但这样的逻辑存在以下纰漏:一是学生缴纳学费后,学校基于各种原因,并不能保证真正将其返还;二是学生如果前期无法缴纳学费,就根本无法进入大学,更谈不上所谓的后期返还了。
 
很显然,这样的制度可能将一些有天赋、希望进一步深造的有志学子挡在研究生大门之外,因为毕竟研究生收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事实上,此政策推出后,已经有学生由于经济问题,正在考虑放弃考研。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由教育政策直接导致的社会不公,也与《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精神相违背。这也是此次出台的改革政策中一个欠考虑的方面。
 
卢晓东:首先要更正一个观念误区,那就是研究生教育基本不应当涉及广泛的公平性问题。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研究生教育,而没有普及的东西,对于公平性的考量不应当是以上简单的方式。
 
我们可以参考国外高校的例子,比如一个学生想申请哈佛大学的研究生,那么在申请过程中,这位学生就需要同时考虑两件事:首先是自身能否被录取;其次是学校的奖学金额度加上个人出资,能否支持自己在哈佛大学的生活。如果这两者都能得出肯定的判断,学生便可以放心入学;但学生如果认为存在经济方面的问题,他也完全可以暂时放弃考研,选择从事一份工作,等筹到足够资金再去读研。国内的学生未来攻读研究生应同时考虑学费和奖助学金两个因素。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方式在国内会遇到一定阻力,但这属于社会观念以及整体大环境的不健全,而非高等教育单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当前国情下,优秀人才相对短缺,各校对于优秀的研究生生源还在积极争抢,加之高校研究生资助系统日益完善,如果一个西部孩子真的品学兼优、极具科研潜力,难道会有学校真的仅仅因为经济原因就将其拒之门外?我想即使是北大、清华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
 
问题三:在此次改革中,相关部门一刀切地取消了所有公费生,这样的措施是否有些武断?
 
别敦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对比已实施多年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目前绝大部分本科生都属于自费生,但这并不代表公费生已经在本科生中间“绝迹”。在师范类专业和国防生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公费生,他们的存在就是国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或国家建设需要,对生源的有效调配。
 
同理,对于研究生收费改革也不应该是一刀切的。对某些学科,包括部分基础学科和与高危艰苦行业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就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一定范围和数量的公费研究生可以起到调节和平衡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保留部分学科专业的公费研究生政策也可以缓解之前谈到的研究生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卢晓东:本科生的情况与研究生情况并不相同,两者的政策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套用。与本科阶段庞大的学生人数相比,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低得多,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领域更加窄,因此并没有必要通过设置公费生的形式加以调节,以奖学金、助学金予以调节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问题四:在此次改革的内容公之于众后,曾有评论表示,改革可能导致一些冷门专业更加遇冷。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别敦荣:这一问题实质上与是否保留部分公费生的问题有关联。即在自费与公费“双轨制”阶段,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不同学科类别设置不同公费生名额比例,提升冷门学科专业的吸引力,而当这些学科专业取消公费后,考生也便失去了报考的重要动力,这无疑会导致冷门愈冷情况的出现。
 
事实上,即使在欧美等国,一些比较冷门的学科专业,比如各门基础学科以及与艰苦部门相关的学科专业,政府或大学也会提供高额奖学金,而一些热门的商科专业,则需要学生自费。
 
与之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考生对学校的选择上。早在数年前,国内大部分“211工程”、“985工程”院校便取消了公费生。因此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而言,依然招收公费生的非重点院校便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当全国高校均取消公费生后,非重点院校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就更加微弱。事实上,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报考一般大学”的争论,这很可能导致非重点院校的招生困难。
 
卢晓东:在讨论专业的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何谓“冷门专业”?如果说冷门专业是指因为就业率低,市场不需要,导致招生困难的专业,那么这类专业根本就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本来就应该被淘汰,为何还要再通过人为手段加以支持呢?
 
当然,也有一些冷门专业属于基础类专业,学科性质非常重要,自然不能取消。但问题是,目前有些专业的招生本就过多。以历史专业为例,1999年,我国历史学博士点共有25个,而作为信息时代支撑学科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点却只有15个。当然目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规模调节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事实上,研究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机构的好的政策手段。
 
问题五:目前在公开的媒体中,对于此次改革的描述十分简略,也并没有涉及到具体配套文件,这是否会影响到改革的进展?
 
别敦荣:此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学生首先向学校缴纳学费,学校再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奖励和资助。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奖助学金标准的制定拥有很强的自主权。况且相较于“双轨制”阶段,取消公费生后,高校奖助学金数量会有大幅度提高,学生资助的标准和评定也会更加复杂。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督,很容易出现评定问题。
 
从某些高校奖学金评定出现的问题看,平均化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即学生之间获得奖励的差异不大,人人有份,从而避免造成学生间的矛盾。但在新体系下,由于整个评奖过程更加复杂,考虑的因素更多,彼此间的差异性也会增大。这可能导致有些需要资助的学生、需要倾斜的学科专业反而更加难以得到有效的资助。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有相关的配套的监督和管理政策。配套政策的缺失当然会影响改革的推进。
 
卢晓东:配套政策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此次改革政策提前一年多向社会颁布,这多少有些“吹风”的性质,一些细则性的文件应该已经产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配套政策会慢慢建立起来。
 
此次改革正式实行的时间是2014年9月,距今还有一年半时间,这已经给了先前未改革的院校很长准备期。利用这段时间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开始进行自策准备,同时积极学习试点高校的经验。相信各高校只要准备充分,研究生学费政策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进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发挥出应有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3-02-28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