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东 危兆盖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2-22 9:58:05
选择字号:
追记徐僖院士:毕生情系“高分子”

徐僖生前在工作中。 资料照片

2月16日,徐僖原本打算像往常一样去办公室,然而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在那个中午戛然而止。在把一生奉献给钟爱的高分子材料事业后,徐僖留给人们的,是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这几天,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临时搭建的追思堂里哀乐低回,络绎不绝的人带着哀伤,缅怀他们共同的老师和朋友——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徐僖。
 
工作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在徐僖的博士生包建军眼中,恩师是一个传奇人物,更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
 
徐僖1921年生于江苏南京,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和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并在染料专家侯毓汾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五棓子染料。1947年,他考取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庚款留美研究生,赴美国李海大学化学系留学,1948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塑料工业的梦想,毅然谢绝美国导师的一再挽留,克服重重困难回国。1953年,徐僖试制了我国最早的自制塑料——五棓子塑料。同年,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
 
博士生邹华为曾在徐僖身边工作过很长时间。他说:“老师最大的愿望是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徐僖的学生王琦教授还记得,就在2月16日那天早上,还和老师通了电话,谈的是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问题。在王琦的记忆中,老师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8点多准会出现在办公室里,几十年如一日。
 
在徐僖生前的办公室,用废旧箱子改成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工作就是他最大的爱好。”王琦说,蛇年春节的前一天,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每年春节师生给他拜年的时候,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工作。
 
徐僖的学生向明教授回忆说,国内绝大多数大型石化企业,先生都曾参与建设并进行技术把关,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在去玉门的途中,突患疾病,肺被切去了1/3。即便如此,在此后的近30年里,他仍然坚持到一线去。
 
在徐僖辞世前,他仍然担任国内权威学术杂志《油田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主编。每一篇论文,他都坚持审看,并亲自修改文章中的英文摘要。
 
站在高分子学科前沿瞭望
 
在徐僖身上,有太多的“第一”和创造: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国内最早的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发明专利30多项,获国家级大奖5项。
 
徐僖1948年写的一篇五棓子塑料学位论文,在时隔52年后,被国际著名高分子科学家斯柏林看到。斯柏林评价说:“没有人想到你在李海大学这么早就完成了聚合领域的这一研究。”
 
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塑料产业化后,徐僖又提出将高分子材料系统用于油田开发的思想。他研制出一种耐温抗盐堵水剂,实现了低能耗和高效率的采油;研制成功第一款国产原油降凝剂,实现了原油的低能耗输送,替代国外产品进口,广泛应用于国内输油管线,成为国际高分子力化学的引领者之一。
 
向明说,老师总是强调做学问要结合实际,一直探索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1978年开始,他就与石油部门合作成立油田化学品研究室,开创了高校和产业结合的科研创新方式。其后,他领导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合办合作建设技术平台和装备平台,开创了高校技术转移的新途径。
 
从1953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及主办我国首个塑料工程高级进修班开始,徐僖和他建立的培养基地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高分子方面的专业人才。仅四川大学,在他的带领下,就形成了高分子学院、轻纺学院、化工学院等众多学院和相关学科。他被四川大学师生亲切地称为“祖师爷”。
 
徐僖一直站在高分子领域的船头瞭望。王琦感叹说,老师的科研思维一直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回忆这些年的实验室工作,徐老师引入的高分子领域的绿色加工、高分子材料的再利用等课题,无一不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
 
大师走了,但他的风范犹存。徐僖的学生张文瀚这样写道:“你的人品、治学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徐僖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求严格,强调做事情要认真,要做到底。对于学生的博士论文,他总是认真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且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改。但他并不武断,一次,他与其博士生刘鹏波在一个单词的使用上发生了分歧,徐僖翻出英语大词典,找出规范用法,让刘鹏波心服口服。
 
在高分子学院,大家都知道徐僖的规矩——兼职从不领取报酬。即便是稿费,他也要求助手逐一登记,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上。徐僖还是上海交大聘任的教授,但这十几年来,他没在上海交大领过一分钱工资,连学校按规定分配给他的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住房也退了回去。徐僖过世后,上海交大希望将专设账户保存的70多万元工资交给他的家人,但家人也不接受这笔钱。
 
1993年,徐僖拿出自己的奖金,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攀登”奖学金和助学金。2003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50万元奖金拿出来做奖、助学金。他常说:“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