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13 9:45:08
选择字号:
科技到了,农民笑了
河南农科院开展院县合作项目纪实
 
■史俊庭
 
“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是在河南农村流传最广的一句俗话,意思是种地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种植模式在农村逐渐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明白,不相信科学是不行的。
 
在河南省商水县,自河南省农科院2012年初组织实施“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该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以来,这里的农业生产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
 
从颗粒无收到大丰收
 
在商水县舒庄乡小朱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前年花生收获时节,村民范来运满心欢喜地拎着农具下地了。
 
他先是拔出了一墩花生看看长势如何。让他想不到的是,花生确实结了不少,但是都是空壳——地下害虫已经把花生籽儿吃光了。就这样,他一连拔了好几墩,都是空壳。范来运叹着气直起腰来,看着表面上长势喜人的花生秧,拎着农具,悻悻地回家了。
 
“老范家的花生被地下害虫吃得绝收了。”小朱村支书张力士告诉记者,前几年,村民最怕的就是这些地下的害虫,虽然每年都种花生,可是治不了地下害虫,收成往往都不好甚至绝收。然而今年,小朱村的花生迎来了大丰收,一亩花生的效益相当于五亩大田地块的收入。
 
舒庄乡副书记史富良说,自从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以来,他们不仅免费得到了河南省农科院提供的技术,还免费得到了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正是这些技术和农药,保证了今年花生的大丰收。
 
污染消失的正效应
 
在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记者碰到来超奇农民专业合作社喂奶牛的刘海龙。刘海龙说,他家养了四五十头奶牛,都放在这个合作社里统一饲养,统一挤奶。“光卖牛奶的收入,每年都有七八万。”他自豪地说。
 
刘海龙还告诉记者,除了这些收入,他还有一个收入来源,就是卖牛粪,一年的收入将近两万元。
 
在超奇专业合作社的门口,有数个暗红篷布包裹的立方体。技术负责人、许寨村民刘海成告诉记者,这些立方体其实是种植双孢菇的大棚,别看这些大棚其貌不扬,每个只占2.7分地,但它一个冬季带来的纯收入就有3万元。刘海成说,这些双孢菇的主要原料有两种,一种是夏季的小麦秸秆,一种是晒干的牛粪。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在魏集镇,一个良性循环已然形成:玉米秸秆喂奶牛,牛粪和小麦秸秆种植双孢菇,双孢菇生产后的菌渣又作为肥料施入农田。
 
自从这个产业循环形成后,魏集镇再也没发生过秸秆焚烧的事情。
 
据悉,魏集镇的双孢菇棚已经从2011年的13个发展为2013年的152个,该地生产的双孢菇也已远销韩国、日本。
 
辐射带动的好模式
 
作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技合作社示范社,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天华最近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抓住院县合作的良好契机。
 
在商水县挂职副县长的河南省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李秀杰介绍说,院县合作开展以来,对刘天华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农科院不仅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农药,更重要的是农科院专家认真负责地对他们进行了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在合作社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等关键环节给予了信息指点。
 
刘天华说,今年小麦和玉米种植遇到了少有的冻害、低温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然而,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当地进行了提前预防,使得小麦和玉米不仅没减产反而增产。“示范方的小麦和玉米亩产均比其他地块增产二三百斤。”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河南省农科院和商水县合作已经在当地取得显著效果——推广新成果24项,新技术35项,示范推广新产品30万亩,免费发放新品种50万斤,免费发放农用物质折款300多万元,给农民带来收益近5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万多户群众。
 
《中国科学报》 (2013-12-1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