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10 11:16:21
选择字号:
非洲大蜗牛再次入侵 “抓不完”令人头疼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回放:
 
近期,有网民称在广西南宁江南区沙井镇附近发现大型蜗牛,数量众多,且已祸及菜地。有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不少红薯、芥菜叶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小洞,地埂上的石头下面则隐藏着一堆堆蜗牛,大的跟鸡蛋相仿。将一些蜗牛用石块敲碎后,还能看到黄豆大小的蜗牛卵。
 
经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处鉴定,该蜗牛是非洲大蜗牛,被我国列为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面对这些蜗牛,“抓不完”成了当地人最头疼的问题。
 
疑问: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会“入侵”?危害何在?怎样才能摆脱这些非洲大蜗牛的困扰?
 
解答:
 
“这次发现非洲大蜗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新的‘生物入侵’,因为早先就有。气候变暖、湿度增加、食物丰富,都会让这种蜗牛的数量增加。”贝类研究专家、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陈德牛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属热带、亚热带物种,繁殖能力强。一只蜗牛一次能产卵600至1200颗,一年一般可繁殖两到三次,卵在适宜条件下会在十天至半个月内孵出幼螺。
 
据资料记载,这一物种于1931年首次入侵我国福建厦门。“当时,一位新加坡华侨带回了一盆植物,而植物下面正隐藏着非洲大蜗牛的卵。”陈德牛说。
 
1979年至1980年,陈德牛在云南调研时曾发现大量非洲大蜗牛。据他们分析,云南河口地区的非洲大蜗牛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被偶然带回来的,而在西双版纳勐仑镇等全国其他地区,大部分是由于养殖后被丢弃导致非洲大蜗牛繁殖成灾。
 
“在我国,非洲大蜗牛分布范围其实很广。”陈德牛说,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省市,但密度不一定都很高。
 
他还告诉记者,“褐云玛瑙螺”这一优美的学名并未改变其害虫的本质,不少人称之为“田园杀手”。
 
“蜗牛属于间歇性害虫,会季节性暴发,对农作物、林业、花卉危害非常大。”陈德牛忆及上世纪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受困于非洲大蜗牛大暴发时感慨道,“当时很多珍贵的树苗树种都被蜗牛毁坏了。”
 
陈德牛曾经研究发现,一只非洲大蜗牛一天可以进食5克植物。一旦出现大暴发,危害显而易见。
 
至于非洲大蜗牛究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陈德牛表示,对生态环境肯定会造成影响,但具体会造成哪些影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
 
此外,蜗牛作为很多寄生虫的中介宿主,还可能会传染寄生虫疾病。对于不少“吃货”网友“大饱口福”的意向,陈德牛表示,可以吃,但要处理得当。包括非洲大蜗牛在内的各种蜗牛,其黏液中很可能含寄生虫、细菌,因此蜗牛爬过的食物不能直接食用,而想吃这些蜗牛,就要对其高温处理,否则有可能感染脑膜炎、管圆线虫等疾病。
 
“吃”的力量毕竟有限,不能作为消灭田间和野外非洲大蜗牛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些“杀手”的困扰呢?
 
陈德牛认为,由于蜗牛的繁殖对环境的依赖较大,“隔断区域环境”成为控制蜗牛数量的一招。“将田埂上的杂草都除掉,改变蜗牛栖息环境,这样它们就不易生存。”
 
然而,对于田间地头的蜗牛,这招尚能奏效,但对于野外的蜗牛,情况要复杂得多。
 
“目前,控制野外蜗牛的数量主要有化学法和物理法。”陈德牛表示,“化学法”是使用“灭螺剂”、“蜗牛净”等诱杀药剂杀死蜗牛。不过,用喷洒药物来消灭蜗牛往往效果不佳,因为蜗牛受到药物刺激后,其肉体会很快缩回壳里,且大量分泌黏液,这些黏液会稀释药物。目前,一般多用诱杀的方法,将蜗牛爱吃的食物(如甜菜渣、白薯等)与药物混合,蜗牛一旦吃了诱饵就会被毒死。此方法效果相对较好,对人、畜和其他野生动物没有危害。
 
《中国科学报》 (2013-10-1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