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国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0 9:58:09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大学排行与评价的认识误区
 
■蒋国华
 
说到大学排行榜,国内的批评之声要远大过拥护的声音。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事实上,早在世界第一个大学排行榜在美国推出时,就曾受到过来自教育界内外的猛烈批评。在笔者看来,在当前对于大学排行的诸般议论中,有一些是很正确、中肯的,但也有些有待探讨,姑且称之为“认识误区”吧。
 
本文谨就十个“认识误区”,略陈陋见,以求教学界同仁。
 
误区一,有人认为搞大学排名的人是商人,是在搞炒作;甚至认为是搞恶作剧。首先,从商者亦具有搞研究及发表研究成果的权利。其次,据笔者所知,国内搞排名的诸同仁大多是很认真的。当然,他们的研究也可能有不足之处,但任何新生事物总要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倘有异议者可提出批评,但不能笼统地说他们是在炒作或恶作剧。
 
误区二,有人认为大学排名没有用。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引用2001年2月举行的中德大学质量保障研讨会上,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校长汉斯的话作一回答。汉斯说,要评价一所大学的质量,第一项指标就是看这所大学的排名,其次是发表的论文数和引文率,第三是出任学术协会等组织职务的状况,第四是获奖数量,第五是校内外出任讲座教授的情况。显然,这位德国大学校长是把大学排名看做衡量大学质量的指标之一的。事实上,在英国,大学排名还有另一种作用,那就是按名次给钱。据1996年12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排名能决定每个大学可领到的基金数额,因此人们早就盼望公布这个评估结果了。”
 
误区三,有人认为有定量指标后,学术界就会掀起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歪风。这一观点眼下还颇为流行。事实上,科学计量学提供的数量指标并非要取代同行专家,恰恰相反,它可以使同行专家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形成更充分的意见,在更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对科学(成果)质量作出评估。而且把我国科研质量不高归罪于定量指标实在是不公平的。且不说量化指标考核引入我国才不过十余年,而在此期间我国科研是一直在进步。单就被SCI收录科学论文的问题上,实在可以提一个口号,叫做“数量第一”!因为SCI收录全世界科学杂志近4000种,均为世界主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显然是一件多多益善的事。我国学术界怎么会泛起这样的逻辑:被SCI收录期刊登载的文章多了反倒是件坏事呢?
 
误区四,认为现在的大学排名误导公众。“误导”之说由来已久。所谓“误导”,归根结底是对“名次”二字的神经敏感。研究表明,在排行榜上,只有位居榜首的大学没有意见,其余都在发表意见。因此与其批评大学排行榜如何误导公众,不如花些力气研究排行榜评价指标本身的科学问题,或提升自身水平,以凭实力名副其实地赢得榜首的称号。
 
误区五,有人因为对自己学校的名次不满,转而搞挖祖坟式的批判。这是一件很遗憾,也有点可悲的事。笔者认为,发表大学排行榜本身是一个科研及公示其结果的过程,而学术问题是完全可以探讨和辩论的。但似乎大可不必扯到排行榜研究者的“阶级出身”上,因为这样做无助于对排行榜本身科学性的探讨与理解。
 
误区六,有人坚称学术不能量化。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到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一部科学史表明,任何科学都在演化过程中产生自己的专门进行定量描述的分支学科。科学学或称科学计量学是一门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二次科学。因此,认为对科学或学术不能作量化研究的观点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误区七,有人说自然科学可以量化,社会科学则不行。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是少数。这种结论显然失之偏颇。从原则上讲,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领域都能应用数学。历史表明,数学正在不断地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数学向社会科学渗透的范围亦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以经济学为例,自1969年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其中绝大多数获奖者及其成果均属经济计量学范畴。这足以表明数学应用于经济学已经达到了崭新的阶段。当然,社会科学的确存在着学科的复杂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多种由数学和相应社会科学融合产生的交叉科学,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误区八,有许多人说,我国学术界盛行浮躁风,现象之一就是追求论文数量,不重质量。如果有人对我国学术水平上不去或提升太慢而出言急迫,说是浮躁,这可以理解。但他们攻击的矛头却错误地指向了定量评价系统。说到底,我国科研质量问题恐怕主要并非出自量化指标体系。试问:十多年前,科研管理尚未引入量化评价,当时我国的科研质量比现在高出许多吗?
 
误区九,有人断言,大学排名在国外行,在国内不行。这个逻辑出典何处,人们不用去管,但大家都知道,大凡科学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大学排名研究隶属社会科学,怎么能说在国外是科学,是灵验的,到了中国就不是科学,就不灵验了呢?
 
误区十,在我国种种有关大学排行的讨论或非议中,的确有一种求全的倾向。如果指标弄得太烦琐,太复杂了,必定会走向反面。比如某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仅“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工作评估量表”的二级指标就有100多项,其三级指标还得乘以5~10倍。可以想见,该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确乎足够复杂的。其实对大学来说,无论怎么多元发展,其主要矛盾依然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应当将大学重新分类:一类为研究型大学,其主要在知识贡献;另一类为大众大学,其主要在人才支持,对这类大学评价就不能仅仅依靠科学计量学指标,而要借助产业指标了。
 
总而言之,大学排行与评价之出现,本质上是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有没有人反对,大学排行与评价一定会永远存在下去的。好像长江黄河,只要有落差,水总是要自西向东奔流而去的。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科学报》 (2013-01-10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