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9-17 9:46:44
选择字号:
马志明院士:从炊事员到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马志明曾是一名炊事员,他的数学之路是从借来的一包数学书开始的。如今,双肩背包和水杯是这位数学家的“标准配置”。 记者 张国摄
 
数学家马志明院士至今引以为豪的是,他煮饭的技艺颇佳。
 
煮大锅饭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渡口攀枝花商店做炊事员,“100多人的大锅饭,我做得很好。”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最近,他在应邀出席“天津大学——汉柏科技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时接受了采访。
 
那是1968年,高中毕业生马志明跟同龄人一起,响应毛泽东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四川省渡口市(如今的攀枝花市)当了一名炊事员。
 
当年的炊事员成为数学家是个意外。马志明谈不上“特别喜欢数学”。他在成都四中(如今的石室中学)读书时,对物理、化学、数学都很喜欢。
 
他记得很清楚,读高中时,班上颇有几位比他更喜爱数学的同学。以至于后来当他成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时,老同学中有人感叹“看不出来”。
 
马志明至今感念,带自己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从同学家里背来的一包数学书。
 
书是从他的中学同学方平的母亲、四川师范大学数学老师张芳那里得到的。至今马志明仍然喊她“方妈妈”。
 
那是一个“读书无用”的年代。张老师的书架上堆满了数学书。马志明记得张芳是这样对自己说的:“你要什么书,就拿什么书。”
 
早就“想学一点东西”的马志明离开张妈妈家时,背了一书包数学书。
 
他对记者回忆,当时如果拿到的不是数学书,人生也许就会不同。
 
他从一本“容易看懂”又“费点劲”的书开始了自学,“越学越高兴”,逐渐尝到了自学的乐趣,也不断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
 
当然,盲目地读书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位炊事员还辗转托朋友找老师求教。其中四川大学白苏华老师给了他很多帮助。白老师在川大数学系资料室工作。他指点马志明应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他告诉马志明在哪个领域有谁的作品值得一读。
 
白苏华渊博的知识让年轻的马志明佩服,因为数学,两人结为几乎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后来,马志明当上了伙食团长。再后来,马志明做了仓库保管员。做仓库保管员要干重体力活儿,特别是卸货时要扛很重的包装。但马志明却为转换工种而感到高兴,因为在不卸货时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习他心爱的数学。他对记者回忆,当时慢慢就沉浸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了,也没有想到以后要成为数学家。
 
当他时隔20多年再次见到张芳老师,他已当选院士。张老师不好意思地问他:“你都当院士了,我怎么称呼你呢?”
 
马志明回答:“院士有什么?您以前叫我‘马眼镜’,现在还是叫我‘马眼镜’!”
 
24岁那年,马志明听说大学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他跟市招生办公室联系,表示自己喜欢数学,也自学了一段时间,希望获得推荐资格。
 
最终工作单位同意推荐他。但在政治审查材料里,有人给他写了一句“不安心本职工作”的评语。为此他错过了这次机会。“我认为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读书了。这就是命运。”马志明说。
 
但3年之后,1975年,为他写政审材料的那位干部因为爱才,主动找他提出愿意推荐他读大学。27岁的马志明已经超龄,但幸运的是,他已有5年以上的工龄,因此,成了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带薪工农兵学员。
 
马志明认为自己得益于在石室中学受到的中学教育。石室中学是成都的名校,在他就读的时代,人们认为考入石室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进了大学”。
 
但马志明对记者指出:“那时候不是应试教育,教学质量相当好。”他认为,自己自学数学,有人指点一下就可以学下去,这得益于当时打下的基础。
 
他记得,自己读中学的时候,居里夫人、牛顿等大科学家是同学们的偶像。而在几十年后,中国首次承办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为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组委会主席,马志明有幸近距离地接触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
 
马志明说,国际数学家大会对于中国数学的发展影响深远。10年来,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2015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也将首次在中国召开。
 
而他本人于2002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又在2006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这是中国数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位。随后,另一位数学家、南开大学的龙以明当选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马志明认为,这说明中国数学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虽然我们距离数学强国还有一些差距,但国际同行已注意到中国数学,希望听到中国数学家的声音。
 
功利色彩太重,是马志明眼中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摒弃浮躁情绪,淡泊明志。
 
“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比较好了,科研经费也改善了,但是环境很不好,过于急功近利。”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举例,如今教育界和学术界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的评奖、评估,简单地以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各种量化指标为依据,而不去真正考察对科学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已经严重阻碍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马志明说,浮躁的风气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大敌。
 
近年来,马志明极为关注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在他看来,科研评价体系与当前学术界的一些问题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很多学术造假现象的出现,就是受到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价和评估的影响。
 
因此,他认为各种评奖、评估活动不应过于频繁。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屡次建议,改变现有的急功近利的评价机制,让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
 
这位数学家十分怀念当年自学数学时的生活。那时,他四处拜师,兴趣越来越浓。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奥数培训,也没有评奖和评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