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冯丽妃 李晨 潘希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27 8:00:01
选择字号:
科学报奥数系列报道获社会各界支持
 
主管部门首肯:整治从未放松 
 
■本报记者 陈彬
 
“在奥数问题上,我们的意见一直比较明确,几乎在每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中,我们都明确规定严禁将包括奥数在内的各种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依据。”7月26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教委的官员这样表示。
 
早在2003年,北京市教委便已作出了类似规定,但时至今日,在部分学校招生部门的眼中,奥数成绩依然是决定学生是否被录取的重要判断依据。这也是奥数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教委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目前北京市遵循的是就近上学原则。因此,从政策上讲,并不存在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分。但所谓“好学校”的概念在家长意识里已根深蒂固,而且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倾向性。“奥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们也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该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教育部对包括整治奥数在内的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早有明确规定,11年前就已明令禁止奥数与升学挂钩。
 
在记者7月26日辗转获得的对全国政协去年的一份相关提案的答复中,教育部再次重申,“不得将各类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并列举了各地“针对普遍存在的‘奥数热’现象”所采取的整治工作,其中,成都市规定,教师校外兼职教奥数或私办奥数班将被严处甚至开除;公办学校以奥赛成绩选拔学生,校长最重可“撤职”。其打压奥数功利倾向的态度十分明朗。 
 
院士专家声援:支持正义报道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李晨
 
“看到你们的系列报道‘该死的奥数’,很高兴。”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在致本报的信中说,两年多来,他在全国政协一直在为中小学减负努力,2011年提案的理论部分,就曾发表于去年4月15日的《中国科学报》。“看到你们反奥数的决心如此之大,很高兴,因为媒体的威力有时大过政协提案。但媒体如与政协提案结合,则威力更大。”他在信中表示。
 
“我支持你们的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用奥数作为小升初的选拔手段,这当然是极其愚蠢的做法。有些孩子小学还没有学懂数学,怎么考试?难道他们就是笨孩子了吗?小学生学奥数都太早了,初中后期开始学还可以。”
 
他表示我国应试制度应向法国学习。“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以考试手段来选拔人才,所以中国基本无法借鉴,而法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考试,但是他们比我们考得高明。”张寿武说,“法国最著名的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每年只录取少数顶尖人才,而所有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上来的。”
 
“我反对奥数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开门见山地说。据他说,奥数在武汉同样“横行无忌”,他正在上小学的孙女为了考取武汉市一所重点中学,也在学奥数。
 
他认为,通过奥数考试选拔学生的教育方式正在走“歪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奥数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发展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如果我们每一代都搞应试教育,我们如何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中国的新一代还有什么个性科研?我们如何创新?”他质问说,“这是我们民族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打破的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兴田认为,小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现在很多小学生为了考个好中学,把童年时间都泡在奥数里,丧失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我国原始创新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全面发展,仅仅‘死念书、念死书’,我国创新仍将难以超越别的国家。”舒兴田说,“孩子们不应该在每个星期天与节假日都像机器人一样地学习再学习,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社会名人支持:奥数已走火入魔
 
■本报记者 潘希 麻晓东 冯丽妃 见习记者 孙爱民
 
“我非常支持你们的报道,希望你们可以顶住压力,做出好的报道。”正在欧洲出差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电话时,如此答复。
 
冯骥才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现在的教育却大大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现在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负担的问题,而是已经逐渐造成孩子心灵的畸形,是他们的心灵桎梏。”
 
“奥数培训班铺天盖地,家长也越来越实际。其实还是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如果没有天分,千万不要硬让他去学。”一级作家、著名科普文艺作家叶永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对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洪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用了她独特风格的语言:“现在,奥数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在洪晃看来,坚决不能“把科学弄得跟邪教似的,把教育弄得跟真人秀似的”。
 
其实,叶永烈的儿子曾在奥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最终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奥数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会和升学挂钩,直到高考前才知道可以保送入学。”但叶永烈仍然认为,奥数不应该成为众多学生求学路上的“路障”。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跟同事聊孩子的事情时,从来都不谈奥数的话题,“我们聊孩子,都是聊幸福与快乐的事”。
 
崔永元的孩子没上过奥数,“像一些重点学校,公开或是偷偷地把奥数成绩与升学直接挂钩,那实际上就是暗示:不学不行、非学不可。这样我们就得探讨一下奥数对孩子有什么作用了”。
 
“如果一个孩子梦想的职业是开卡车或者当画家,而奥数影响了他上好学校,那就相当的惨无人道了。”崔永元认为,如果教育部规定奥数必须学,那就应该力排众议,理直气壮地摆到桌面上;如果教育部门不是这样理解的,并不是每个人非学不可,那就不应该把它和升学挂钩,“这涉及到一个公平的问题”。
 
“如果奥数关系一个人的前途,那么我可能一点戏都没有,我连算数都不行,更别提奥数了。”崔永元表示。
 
“孩子是人,是一个个的人,教育必须尊重他们、爱惜他们。这不仅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更是对孩子的心灵负责。”冯骥才言辞犀利,“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也到了全体知识界共同讨论的时刻,教育部门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媒体齐声赞同:报道代表良知
 
■本报记者 彭科峰
 
事实上,有关奥数的批评和指责性报道已持续多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华商报》等各大媒体近年来也做了大量有关“根治奥数班”的报道。而针对本报此次推出的“该死的奥数”系列报道,多家媒体同行纷纷给予好评,认为代表了舆论界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尽管在7月26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表示自己的孩子还没到上奥数班的年龄,但这并不影响她对奥数问题有着一针见血的认识。
 
张泉灵去年8月份就在央视《新闻1+1》栏目主持过一期讨论如何根治奥数班的节目。她在节目中直言,奥数早已被各种各样的专家证实,它是一种让少数人赚钱得利,让家长赔钱赔时间,让孩子失去童年,不断证明自己是一个笨蛋的项目。在根治奥数班的对策方面,张泉灵表示,要衡量当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出硬招儿”来管住奥数班,“不看他们‘打’了多少奥数班,要看他们有没有掐断利益链,名校有没有招奥数班的学生”。
 
新华社一位教育领域的记者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事实上,奥数及其背后的利益链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地分社也陆续做过有关奥数的报道。他认为政府应下决心斩断奥数背后的利益链;而媒体的报道,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与本报不谋而合的是,《广州日报》也在最近发出一篇批评奥数的报道。7月3日,该报一篇题为《“奥数”,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你疯狂》的报道指出,奥数陷入功利怪圈,是屡禁不止、高烧不退的重要原因。要涤荡害人的奥数,当从考题开始,哪怕是民办初中考试,也要对超出小学年龄段孩子接受能力的奥数题坚决说“不”。
 
此外,本报系列报道也得到来自《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建平、《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新京报》记者仲玉维等媒体同仁的好评和关注。李建平表示,《中国科学报》的系列报道既讲述了奥数的来龙去脉,又对比了国内外、境内外奥数的情况,还有来自家长、学校、教育专家的声音,内容翔实可靠,说服力强。他认为,奥数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关键是不能将奥数的成绩与小升初、中考等挂钩,“我们要反对的是这种被异化了的奥数”。
 
面对采访,同行深表同情。一再呼吁一定要坚守,一定要挺住。
 
家长共鸣:何时不为奥数纠结
 
■本报记者 张巧玲
 
“我们终于过了这一关了!”再次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雯(化名)心情显得轻松多了,孩子已顺利通过“小升初”,他们不用再为奥数纠结。
 
“你们的报道应该能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李雯说,因为《中国科学报》的报道,奥数问题正引起身边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李雯告诉记者,每个家长在送孩子上学之前都有各种憧憬,然而,进入校门和社会后都会变得不由自主:“送孩子去学奥数是不得已的‘妥协’。”
 
相比之下,黄女士和冯先生更加无奈,他们都是来北京的普通打工族,每年却不得不拿出4000多元钱送孩子上奥数班。
 
“听‘过来人’说,‘小升初’的考试题里有奥数内容,我们不得不给孩子提前作准备。”黄女士说。然而令她困惑的是,虽然自己的孩子已经上了一年半的奥数班,但由于奥数题跟学校里学的内容完全不同,因此对孩子平时成绩的提升几乎没有帮助。
 
冯先生的孩子现在正读小学四年级,却已上了两年奥数班。然而,一个年级几百个学生中,真正能对奥数表现出兴趣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如果老师说有事暂停一次课,孩子们都会很高兴。”
 
学奥数,孩子累,家长心疼,但家长更多的是无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雯想到更多的,是由奥数引发的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失望和担忧。她表示,如果《中国科学报》的这组报道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真正在促进奥数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将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中国科学报》 (2012-07-2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