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洁尉 朱丹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6 8:45:20
选择字号: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院长裴端卿:做大蛋糕为民生
 
■本报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朱丹萍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生物院)是新时期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三方共建的产物,现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一支劲旅。近期,该院二期规划通过了中科院院长办公会审议,也得到了广东省以及广州市的大力支持。
 
针对如何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蛋糕,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记者走访了该院院长裴端卿。
 
已步入收获季节
 
一见面,记者便发出这样的疑问:虽然生物医药对治疗多种疾病前途广阔,但是成立尚不足10年的生物院,如何根据华南地区乃至我国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研究方向?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针对记者的发问,裴端卿一一道来:自从2003年开始筹建,2006年获得法人地位以来,生物院在中科院党组和理事单位的领导和关怀下,梳理出了一条以药物和疫苗研发为核心,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以及化学与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为新生长点的发展道路。
 
目前,生物院的药物研发平台在抗白血病药物、抗疟疾药物、抗老年痴呆和神经炎症药物,以及抗肺癌药物方面开辟了新途径,已有两个候选新药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在干细胞领域,理论和技术成果则包括发现维生素C能提升诱导多能干细胞效率以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的作用机制等一批国际瞩目的成果。另外,生物院在流感病毒示踪、新型疫苗研制、铜催化、生物活性分子合成等领域也有较高的建树。可以说,借助创新型平台与高效发展模式,在历经多年的播种与耕耘之后,生物院已经开始步入收获季节。
 
做好产业化这篇大文章
 
生物医药领域特别强调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物院如何进行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工作?
 
裴端卿认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生物院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最朴素的阐述。借助市场的力量把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人才、技术、资本互利共赢的机制,是生物院实施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原则。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近3年,生物院来自企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收入约6000万元,并逐年递增,拉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创新经费超过2亿元;共实现直接转让技术成果5项,转让合同收益约1亿元。其中,抗糖尿病1.1类新药候选物专利技术的海外开发权以1100万美元独家许可给落户于香港科技园的卡施健医药公司。
 
生物院还分别与广州市开发区和佛山市南海区共建两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前已成功孵化25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在地方政府投资仅6000万元的基础上,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2亿元。近日,南海中科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检查和验收,正式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省院合作中科院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
 
谈到这些,裴端卿表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比科研工作本身要困难和复杂得多,还需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在政策上多多予以引导,鼓励和帮助科学家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优势明显 大有可为
 
面对未来继续做大生物医药领域蛋糕的愿景,裴端卿显得很有信心。
 
他介绍说,全面实施“创新2020”以来,生物院各项工作明显向前推进。在“135”驱动下,生物院以重大产出为导向来部署全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院在新药研发和干细胞领域都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梯队、研发项目和技术平台优势,其他优势领域如疫苗等也有新型人才队伍的加盟。他表示,在不远的将来,生物院一定有能体现“135”部署优势、体现“创新2020”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
 
他说,生物院将力争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开辟公共健康和系统生物学与先进仪器研制领域。这两个新领域将有力推动生物院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健康与生物医药领域,生物院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中国科学报》 (2012-06-0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