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瑜 唐婷 张巍巍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5-3 12:57:10
选择字号:
万钢:解决科技创新问题离不开国际合作
 
“就像两个齿轮,如果分开了,自己都可以转,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合起来能够产生作用,但必然产生摩擦和热。”自称“搞机械的”科技部部长万钢用这样一段精准表述,阐释了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出席5月2日第三次中美创新对话代表所起的作用则被他比作“润滑剂”——目的是让齿轮很好地转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润滑剂的代价,就是要感受齿轮运转产生的力和热。
 
“我们愿意为这个多做一点工作。”万钢说。
 
惩罚另一方,也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中美创新对话中方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2日的发言是以一个最新实例结尾的。
 
这个例子来自他在麻省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同事张帏正在进行的一个研究。
 
去年有7家美国太阳能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调查将产品销往美国的中国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的企业,他们认为中方不应该以现在这么低的价格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产品,并以美国某研究机构的成本分析作为支撑依据。
 
但张帏通过分析发现,美国这个研究机构的数据分析有问题。同时,其成本分析的一些假设与中国国情也有较大差距。他与该研究机构的同行们进行了交流沟通,这些同行们表示认可,并对之前研究报告做了更新。
 
“实际上,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美国对中国是贸易顺差,因为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原材料多晶硅和设备都需要从美国进口。同时,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也出口美国。”薛澜说,在这个案例里,如果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会对美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产生负面影响。同样如果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原材料征收关税,也会影响中国相关企业的利益。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中美双方的企业都是全球制造业网络的一部分,彼此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惩罚另一方,也都会对自己一方产生负面的影响。”薛澜说。
 
合作的重要性,在2日的对话中被多次提及。
 
在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主席罗伯特·阿特金斯看来,作为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共同推动创新,不光对两国有利,对全球都有利。
 
万钢的阐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在全球化的2日,任何国家在解决科技创新问题上都不能离开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要消除技术限制和壁垒,促进知识和技术交流,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紧缺等全球性问题上,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
 
讨论不是互相教导对方应该怎么做
 
引用上述例子,薛澜要表达的另一重意思是,强调交流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交流,不进行研究合作,有些分析就难免有局限性,而外行人士也很难发现;只有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才有可能提高研究质量,为制定出更好的政策提供依据。
 
在2日的对话中,关于企业间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和市场互动关系成为讨论的热点。
 
在谈及政府和市场互动关系时,美方代表认为,市场主导,政府要尽量少管。
 
“政府和市场到底什么关系?我觉得像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万钢拿开车打比方,一条路如果笔直,方向盘不用动,开得越快越好;如果碰到弯路就要刹一刹车,要转一下方向盘、踩点油门。政府和企业不是对立的,政府和市场不是对立的,很多时候需要共同发挥作用。
 
“我们不是进行意识形态的讨论,不是互相教导对方应该怎么做,我们要找到真正的问题,真正的挑战,真正的关切点,然后来找到寻求解决途径。”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罗伯特·霍尔默茨强调,这不是一个教导过程。
 
合作就像缔结婚姻,需平和对待分歧
 
中美清洁能源论坛总裁薄锐思笑称中美科技合作就像缔结婚姻,可能有八成满意,两成不满。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关注容易达成共识的方面,平和对待易生分歧的领域。”他坦言中美科技合作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不会再因少量观点的不同而停止所有会谈,倘若一个领域的对话发生停滞,两方仍会积极地在其他领域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罗伯特·霍尔默茨提出,两国体制不一样的,创新对话的主要目标是让美国和中国能够就广泛的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特别是双方要有更多接触。
 
“中美创新合作需要进一步开拓思维,以建设性的方式开展对话与交流。”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陆慷认为,中美在创新领域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应成为两国进一步开展合作的障碍。他希望双方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坦诚务实的精神加强对话,交流互进共同发展。
 
美国总统科技助理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坦言,在推动创新合作方面,有人认为主要是竞争,而不是合作,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对于美国是一个损失。他认为,凭他的经验,这种偏见是很难超越的,因为要试着说服这些议员非常困难。而且在美国这段时间政治是非常火热的话题,会出现一个党派支持,另一个党派绝对反对的状况。
 
“我认为,零和或者共赢都不是必然的。”薛澜认为,中美合作能否共赢,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够共同努力去争取双赢。如果不努力,不排除零和可能,而这与中美关系大背景息息相关。
 
“我们不能希望通过几次会议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创新对话应该是一个长效机制,解决我们在不断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符合企业和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科技工作者们的期望。”万钢对对话寄予厚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