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明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3-30 10:38:04
选择字号:
全面提高高教质量工作会议召开 办学特色成热词
 
目前,我国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毛入学率达26.9%,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记者注意到,在这次以推动高校全面提高质量为主题的高层次会议上,“办学特色”是被屡屡提及的“热词”,很多与会者不约而同道出“秘籍”。
 
1.大学注重本科教育——
 
育人属性的“回归”
 
在我国蔚为壮观的高校之林,30多所“985”大学和100多所“211”高校,无疑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上端。这些由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其领军作用和指标意义均无可比拟。
 
然而,当一些高校热衷于申博士点、硕士点,跑资金、争项目,甚至为学院“升格”大学而疲于奔命之时,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把目光转向“本科教育”。因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牢牢把握本科教育的质量;必须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将之作为高校“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以“集全校之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题所作的大会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陈骏介绍说,南京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三三制”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即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课程、专业和发展方向。与之相适应,每个专业都建立了“准入准出”标准:“任何学生只要满足专业准入标准,都可以选择心仪的专业学习;只要毕业时能够满足专业准出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其核心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无独有偶,浙江大学向会议提交的书面交流材料也围绕本科教育展开。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为了进一步落实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和育人环境,浙大专门成立本科生院,并设立“卓越教学奖”,重金奖励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高校考核教师的标准和导向,再次明确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首要工作的根本认识,回归了大学的育人本质。”杨卫说。
 
“从长远看,影响一所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其实不止是论文、平台、获奖等,最重要的还是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或者说是她培养的社会杰出人才的总体状况。“人们之所以认为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是杰出的,不是因为他们发表了多少优秀论文、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具有多少大的平台,而是因为在各个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杰出毕业生。”为此,李培根提出“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以此制定学校战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多样化人才。
 
2.行业院校风生水起——
 
“特色”是宝丢不得
 
一所高校“好不好、俏不俏”,由谁说了算?
 
其实,答案不言自明: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说明一切”。放眼望去,在各种“就业排行榜”上最靠前的,恰恰是那些带有鲜明行业特征、具有深厚专业功底的行业院校或综合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
 
高校每年都在为学生的就业问题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记者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采访时却听到一个新概念——“500强就业率”。因为,多年来,他们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不到毕业时就已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于是,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在表格上增列两栏,统计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就业率。
 
人们知道,石油石化行业具有高危和高度自动化特性,企业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很难真正深入到企业一线接触工程实践。为此,他们在校内建起 “高度仿真”的训练系统,可实现实际工程装置与仿真环境数据互动,成为部分替代传统生产实习的有效方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蒋庆哲告诉记者,学校正努力探索一条培养适应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之路。在原有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辽河油田、大港油田等五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并与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及驻地企业联合成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对突破高等工程教育“瓶颈”进行了有益探索。
 
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岳森说,建校60多年来,学校秉承“在最擅长的领域内做精做强”的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发展快”的铁路建设专门人才。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达10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
 
脱胎于“哈军工”、船海核行业特色鲜明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近十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跟很多高校一样,前些年学校也曾增设若干“新专业”。大多数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但也有一些并非他们的优势和长项。学校规定,初次就业率未达70%、次年未达80%的专业停止招生。几年来,学校果断关停并转了飞机技术、交通运输等若干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专业。
 
“扬长避短是真谛,特色是宝丢不得。”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说:“部分专业就业率不高原因很复杂,可能与市场需求脱节,也可能是教学质量不高。我们要从就业率来反观学科建设,凝炼特色,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升。”
 
3.“更名”之风当休矣——
 
校名“折腾”何时了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兴起“更名潮”。一批原本在业界“小有名气”的院校,纷纷甩掉校名中“化工”、“钢铁”、“机械”、“纺织”、“煤炭”、“冶金”等专业性较强的字眼,改为科技、理工、工业、工程等看似响亮的名字。如此一来,不仅校名雷同,也为大量增设新专业大开方便之门。一时间,校名改了,学校大了,院系多了,学生数量急剧膨胀,原有的办学特色也被淹没了。
 
近十年来,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有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而新校名多冠以科技、理工、工业等名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7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冠以科技、理工、工业、工程字样的高校超过115所,相互之间的区别,可能就是前面地域俩字了。一些高校之间交流往来,有时交换名片后还要做点儿 “翻译”工作——我们是以前的某某学院,你们呢?过去是做啥的?
 
武汉纺织大学曲折的“更名之路”尤为典型。其前身武汉纺织工学院曾是我国纺织行业“八大名校”之一。后来,另外七所先后更名,比如,华东纺织工学院先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后又更名为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等等。“武纺”也坐不住了,十年前,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而在湖北武汉,以“科技”、“理工”、“工业”命名的大学不下20所,说到武汉科技学院,冷不丁会有人冒出一句:“该不会是民办的吧?”
 
2010年,学校二度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有评论称之为“一种理性回归,是学校对特色专业自信的体现。”如今,武纺以其特色定位“如鱼得水”。“作为一所省属大学,办学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在某一维度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会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校党委书记尚钢认为,我国是纺织大国,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还是行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作为全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高校,武纺大有可为。
 
校名如同“商标”,原本是一个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积淀相应的无形资产,轻易改名必然造成无形资产的损耗。教育学者熊丙奇分析指出,高校改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二是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关于改名的动因,一方面确实有一部分学校本身办学层次提高了,根据办学实际需要改名;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价值导向有关:一些地方和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升格”后会有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好处”,于是千方百计争取“更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品牌尤须经历岁月的沉淀。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有价值的资源恰恰是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学风、校风和培养的优秀学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享誉全球,但并没觉得叫学院“委屈”了自己。
 
客观地讲,尽管高校有层次之分,但这并不妨碍高校在其所处的层次上办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最终成就学校特色。反之,如果放任自流,必然会让大学的发展出现“高、大、全”的综合征,导致“千校一面”、“同质化”严重的局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我国高等教育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引导高校练内功、比内涵、强底气,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