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2-2-20 21:5:7
选择字号:
熊丙奇:大学文化创新的困惑与出路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论坛。刚刚章老师说“三座大山”没有打倒。我上次论坛提到不少创新是以创新为名的反创新、伪创新,有很多“创新泡沫”,一年过去,我发现“创新泡沫”越来越多。对于大学文化创新,我觉得现在的困境有四4个方面。
 
一个是行政化。我一直认为虽然我们有很多的大学——按照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高等学校有2600多所——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我国的大学都是教育部门下属的政府机构,拥有从副部级、到正厅级、副厅级等各种行政级别,大学更像是是一个官场,官场文化制约了创新的生命力。
 
总体看来,我国大学,从管理到办学,再到评价,都是由政府一手操办,所谓管办评一体化,大学没有自主办学权。刚才有嘉宾说,大学要有自觉,可问题是,大学连自主都没有,谈何自觉?
 
最近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领导进行了密集的轮换,有一个校长只在一所大学干了一年多,就调到另一所校长去干了,这种方式,不是是把学校校长作为官员进行管理吗?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学有文化,觉得自己都是在说笑话。对大学校长进行轮换的一个理由是,一个人当一所大学的校长合适,再当另一所大学的校长,也合适,只要级别符合即可。但是,这忽视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国外大学的校长是由校长遴选委员会遴选的,会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传统、文化,制订校长标准,进行公开遴选,你在A学校当校长合适,可能在B学校就不合适。某种程度说,我们的校领导轮换制,其实是在消灭大学的文化。因此,如果教育的行政化不去除,大学文化要创新,希望很渺茫。
 
二是功利化。这在目前的高校非常普遍。10年前,高校的大合并,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强拆”,有的大学从资源整合角度可以合并,但有的大学根本没有合并的意愿,且办学风格相去甚远,却由于行政的意图,把他们强拆掉了,强拆的结果就是大学文化也随之消灭。在大扩招、大合并之外,很多大学校长为了体现自己有本事,也为了在很短时间搞出政绩,在很短时间对学校进行大改造,本世纪初期,很多学校都改校歌、校训等,大家知道,如果来一个校长就换一下校歌、校训,这个学校还能成为百年老校吗?北京大学近年来拆除了很多的老建筑,但是到美国大学一看,他们会把学生的姓名一个一个刻在宿舍的墙上,很多年以后,学生回到校园,还可见到自己的宿舍,见到宿舍里自己的名字,会想起当年的样子,马上就有很多人掏腰包捐钱。与之相反,我们的大学则要求学生必须拿就业协议来换毕业证书,或者说把在离校前毕业把贷款还清,你说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会记住它吗?多年以后,他们回到母校,本来想寻找当年学习生活的记忆,但校园面目全非,什么多找不到,想一想,算了,学校提出要捐赠,大家都勉为其难。国外一些大学的捐赠率极高,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校友捐赠率为62%,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率为48%,可我们大学的校友捐赠率呢?
 
现在的大学教师也谈不上有文化,有文化的教师都被边缘化了,越没有文化,越堕落的教师才会拿到更多课题、更多经费。不少大学都用论文数、课题数、经费数、成果数妆点自己的门面,我统计过,985高校,211高校,学校概况中,说出来的数据,都是有多少院士,有多少国家科技进步奖,以上数据都是政府评价,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每年只要多评几个院士,多设几个进步奖,那么中国的大学就会变成全世界有名的大学了,这可能吗?在极端功利的办学氛围中,还有什么样的文化积淀呢?
 
三是同质化。大学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行政管理、行政评价。对于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教育部曾进行过深刻的反思,承认其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行政评价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高校,985、211、一般高校,都采取一个标准,其结果是,有的学校为达到标准,不惜一切造假,再就是,所有大学变为一个模式。北京大学跟清华有什么差别?上海交大和复旦有什么区别?除了规模大一点、成果丰富一点,看不出学校的文化有什么不同。美国有5000所高校,国人熟悉的只是哈佛、耶鲁,但其实,美国有不少办学质量相当高的文理学院,甚至一些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也输给哈佛、耶鲁,这些学院的学生可以申请转学到名校。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顶端是北大、清华,垫底的是高职高专。如此,整个社会陷入教育焦虑中,都为了追求上好的学校,这就是同质化带来的结果。这样的教育无法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进而使教育的发展没有出路。
 
四是空心化。有人对大学的评价是:上大学混,出了大学混混。虽然有些偏激,但想想有些道理。目前,985,211高校,由于获得较多国家资金,因此对学生来说还有那么一点教学。而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变成了考研的基地,对大一的学生就动员考研,大四时举行隆重的考研颁奖典礼,整个大学四年的生活就成了新的应试教育,这样的大学,给学生的不是大学教育。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民办高校,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只有靠学生的学费维持生存,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压缩办学成本,据调查,有的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只有2000多元,而上海静安区小学生生均培养成本是1万7千,你说这能培养什么人?它的课程设置是什么样的?它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什么样的?有的大学一年的放假时间时间是110多天,还不包括平时的双休日,算下来学生求学时间只有160天到170天,相当于美国的中小学生。美国的中小学生很轻松,但大学生学得很累,而中国的大学生都是特别轻松,最痛苦的倒是幼儿园孩子,当然,有的大学生也辛苦,天天熬夜,但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
 
以上几方面,是推进大学文化创新的障碍,必须清除掉。否则,创新只是空谈。
 
首先,要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这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讲得非常清楚,包括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改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但是,《纲要》颁布一年多之后,去行政化改革,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任何的迹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讲曾讲到,要制定一个很好的《纲要》,给老百姓教育的信心。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教改没有切实推进,老百姓的对教改的信心在一年间又下挫了。这与2011年的股市行情差不多。一个事实是,2010年中国的出国留学规模比上年增加了5.5万,增幅超过20%,高中及高中以下学生的出国比例占到总体出国的20%,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2010年,出国留学的增幅预计将达到30%,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大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整体教改没有信心。虽然北大、清华现在都在抢生源,但其实抢到的只是二流、三流的了。如果再不推行教育去行政改革,等到我们的,将是更加不堪的教育结局。
 
在这方面,相对中国足球,中国教育还是比较幸运的,足球比赛,一定是两支队伍在比赛,中国足球队很痛苦,前不久,一直国内小学队与俄罗斯小学队比赛,输了个0比15。如果中国的大学跟美国的大学同场竞技,估计1比100还不止。所以说,教育官员、大学校长应该幸庆,自己没有在足协。
 
在过去一年中,也有大学做出了去行政化的姿态,采取了一些行动,但从其实质分析,不是去行政化,而是继续行政化,比如说,有的大学校长说要去行政化,因此校长要退出学术委员会,校领导不参与学术委员会了,就是去行政化。校长退出行政委员会不一定就是去行政化,如果行政主导教育资源、学术资源配置的模式不改变,校长退出的结果更加严重,可以利用学术委员会为自己谋求教育和学术福利。他说我已经退出了,学术委员会的决策不是公平、公正的吗?去行政化,要求行政放权,而不只是简单的形式。
 
其次,赋予教师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当前教师的教育自主权非常少,一是大学功利化的指标,把教师的精力全部导向到到学术研究中,难以投入教育教学,二是没有给老师自主教学的空间,比如说大学基础课,尤其是人文课等,哪一个老师敢敞开来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头脑风暴,有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一场风暴,现在网络公开课很热,其中哈佛大学的正义课受到网友追捧,如果国内大学有一个大学教授也在自己的课上讲正义,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我们不要说别人的课为什么精彩,而要分析自己的课为什么不吸引人,当老师这也不能讲,那也不能讲时,学生能学到什么?他们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怎样培养?
 
我今年到哈佛去,遇到一个学生,他是高中毕业,放弃保送复旦直接去美国留学的,今年暑假,他回国体验了一下复旦的教学,他去复旦大学以前同班同学的课上去蹭了两天课,他后来找到我,对我说,复旦的教学跟他们的高中一模一样,他说简直不敢想象,上课老师就照本宣科,让学生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教材中引用了不少经典的名著,让学生把这一段记下来,这在美国是不允许发生的,美国大学的课,通常老师要布置学生阅读10本或者更多的参考书,一定要求要读原著,这样你才能理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如果不要你读原著,你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甚至可能误会这句话的意思,也不会学会说理学会分析。学习重点不在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这才是重要的。
 
再次,恢复学生组织的自治性。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为什么学生自治会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一方面,学生组织,它应该是代表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会自己组织的活动,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目前,大学的学生会往往是行政的附庸,导致学生会变异,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副教授狠批学生会,认为其非常的衙门化。
 
西南联大曾经创造高等教育的奇迹,而在其办学中,学生自治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自己举办讲座,邀请谁,什么主题,绝对不会有校方审核,而现在,学生会举办活动,不审核绝对不允许,如此一来,学生怎么自治呢?现在学生会更像是一个利益机构,因为老师说,你干了活就有升学、就业、考研的好处,很显然,这样的学生会是不可能为学生争取权益的,因此,大学里伤害学生权益的事一再发生。这不是有文化,而是反文化的表现。
 
创新和文化是两个时下令人纠结的词汇,提得越多越表明其稀缺,今天的论坛,把这两个很稀缺的事放在一起,很具挑战性。我们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参与推动教育改革,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