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29 10:40:09
选择字号:
张学军:实验室里的大学校长

 
张学军(中)
 
身为校长的张学军行政事务繁忙,“每周七天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外边”,午餐会成为皮肤病研究所里的常备项目,记者也体验了一把严重违反孔先生“食不言”的午餐会。
 
■本报见习记者 张晶晶
 
指针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安徽医科大皮肤病研究所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大家托腮凝思,气氛有些沉重。
 
“东边不亮西边亮,我们来试试这样行不行。”黑色夹克、半框眼睛,讲话的是张学军,皮研所所长,也是安徽医科大学校长。
 
陈列室里的酒瓶签
 
皮研所的一间小屋子里整齐陈列着一排酒瓶,每个瓶上有一个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许多签名。这是每当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文章后,团队畅饮庆祝后留下来的纪念品。
 
一个酒瓶一篇大文章,一张张小小的酒瓶签记录了皮研所十年来走过的路。
 
2012年9月17日,《自然遗传》又一次在线发表了皮研所发现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的研究成果。这是皮研所发表在该杂志上的第13篇文章。
 
张学军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1月18日上午,科技部发布“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时的情景。安医大皮研所凭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这也是唯一由地方院校完成的成果”。实验室的墙上至今还保留着2008年的一条标语——“苦战90天,努力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GWAS-PVS的第一期研究计划”。
 
“老师喜欢贴标语,但这标语绝对不只是口号。我们苦干的时间可不止90天。”张学军的学生孙良丹说。研究团队上下早已习惯一天上三个班,除了上午、下午还有晚上。从课题汇报到业务研讨,甚至还有通宵实验。
 
论文写完、检查无误后生成PDF文本,写完邮件点“发送”,张学军一定亲力亲为。在皮研所,这些事同发表后的庆功宴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仪式。
 
灰色的耳机线
 
张学军1955年出生于安徽宿松,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我是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也是个纯‘土著’,读书时从没出过国。英语不好,比不上这些孩子。”张学军指着办公室里忙碌的学生们说。
 
2000年张学军第一次访问美国,一位上医的同学问他能否在英文文献库检索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张学军红了脸。当时根本就没有发表英文论文概念的他,自此“火力全开”,短短几年内就发表了20多篇英文论文。
 
直到现在,张学军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在处理完邮件后,立刻戴上耳机听英语。“一件事情坚持20天就能变成习惯,每天早上听英文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因为使用频繁,本是白色的耳机线已经变得有些发灰。
 
如果有一天在安医大校园里,你碰到戴着耳机的张学军,可不要以为这是一位新潮爱音乐的校长,其实他听的都是英语。记者遇见他时,张学军听的就是十八大新闻发布会上的口译录音。“晚上回家我就找到视频,边看边录。录完之后就可以随时听了。”
 
每年暑假,他的身影也出现在给安医大老师们办的英语培训班上,没有出差的话每堂必到,认真听讲、提问、做笔记,搞得身为同学的其他老师“压力山大”。
 
在皮研所,每周的报告会从幻灯片到发言稿,都是要求用英文进行的。对此,张学军的要求十分严格:一定要用英文写作论文,硕士生必须完成一篇SCI论文,博士生则要完成两篇SCI论文后方可毕业。
 
同时,张学军也出版了关于SCI论文写作的专著,希望能够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们。
 
安医大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犯错误要写英文检查,第一次200字,第二次500字,第三次5000字。即使是年长于张学军的副校长,也不会被“法外开恩”。
 
为什么花这么多气力学英语?张学军答说:“现在学英语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不再学英语。等我们的科研水平领先了,他们要学中文的。”
 
会议室里的午餐会
 
在部队生活过的张学军早把“惜时如金”的纪律性化在了骨头里,看似苛刻的要求在他的以身作则下,早已成为整个团队的一种习惯。身为校长的张学军行政事务繁忙,“每周七天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外边”,午餐会成为皮研所里的常备项目,记者也体验了一把严重违反孔先生“食不言”的午餐会。
 
会议室里,大家围桌而坐。十二点半,张学军推门而入,边摘耳机边和大家打招呼。从走路到说话,再到吃饭,张学军都是“快”字当头。一边听着负责年底学术研讨会的老师汇报工作,一边回答,一边就把午饭给解决了。午饭吃完,马上赶往机场飞往上海。
 
由于政策限制,张学军每年的出境次数有限,所以他每次出门都会将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尽所有力量多走多看。
 
“一次我跟随老师去台湾地区出差,一天之内跑了四个地方。从树德科技大学开始,由南至北,一天没有停歇。晚上到了台北我心想这下子能休息下了吧,结果,老师大晚上跑到一个学生开的诊所去了。第二天上午我们又直飞上海参加另一个会议。”他的学生说。
 
还有老师说,跟张学军出差完全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架势。“我弟弟一家都在北京,出差去的话通常尽量见个面。但只要听说我是跟老师一起出差去的,马上就不作安排了”。这位老师回忆,“有一回飞机误点,别人都跑去购物聊天了,张校长却说刚好趁这时间来讨论下课题进展。”
 
实验室长大的孩子
 
张学军的夫人杨森教授也是皮研所成员,是安医大附院最优秀的主任医师之一。
 
夫妇二人的许多学生中有非常特殊的一群人。刘江波是张学军招收的第一个残疾研究生。虽然成绩优异,但他仍被许多高校拒于门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安医大,没想到张学军一口应允。平素不喜过问私事的张学军对他却悉心关照,为了照顾身体不便,让他做流行病学统计。“他很优秀,身残志坚,现在已经在深圳一家医院担任皮肤科主任。”
 
优秀硕士、博士的评选中,张学军也给这些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一路绿灯。“这些小孩都很有志气,科研做得相当好。”现在安医大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已是小有名气,几乎每年都有残疾学生慕名报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给合肥这个科技新城作出重要贡献,在自然出版集团大学排名靠前的安医大却鲜于见诸报端,张学军说还不到时候,他希望到2026年安医大百年校庆之时,能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名片
 
张学军 1955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超过196篇。近日,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项目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科学报》 (2012-12-29 第7版 智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