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好成 王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8 10:19:29
选择字号:
潘国君:黑土地上的水稻专家
 
■本报记者 张好成 通讯员 王翠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都挡不住他对水稻研究的热情。
 
提起农业专家潘国君的名字,黑龙江的农民都不陌生。从小生在农村的他,在黑土地上一干就是28年。有人说,他爱黑土,更爱黑土地上劳作的农民。
 
从农村来
 
到农村去
 
潘国君出生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感受到 “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的他,怀揣着奉献祖国农业进步的梦想,经过努力学习后考入了农学院,并主修农学专业。
 
毕业后,带着对农业科技的追求与渴望,来到了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科研工作。
 
工作期间,他不仅担任了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书记、所长,还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黑龙江省科技厅水稻育种、栽培首席专家,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佳木斯市十大杰出青年。
 
但身为技术专家,潘国君的骨子里却没有知识分子的傲气,而是对农民们的亲切情感。
 
换上简单的工作服后,在不少农民眼里,他就是身边最普通的技术员朋友:农民们跟他唠着真心话,一起吃着大锅饭,自己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随时都能和“老潘”说。而潘国君也总在第一时间为这些疑难杂症“把脉”,替农民朋友排忧解难。
 
他的信条是:“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对此,不少农民们深切地感受到,专家们把良种带来了,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过去科研成果只是写在纸上,现在的科技成果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农村。
 
坚持创新 科技带富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潘国君认为,这是历史赋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经过这些年来对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不少农民朋友富了,那些种水稻的人,更是尝到了科学带来的甜头。
 
农民们议论纷纷,说:“我们富啊,一是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潘所长育成的‘龙粳’系列水稻品种好啊,还给我们讲栽培技术。”这些朴实的语言,确实道出了他们心中的喜悦。
 
多年来,潘国君一直从事寒地粳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如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部及省攻关重点项目等,育成水稻品种“合江”、“龙粳”系列水稻品种30多个。其中超级稻品种5个,龙粳14是黑龙江省第一个早熟超级稻品种,填补了黑龙江省早熟超级稻品种的空白。
 
他主持育成的“龙粳”系列水稻品种在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2249.6万亩,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龙粳25推广面积610.5万亩,为黑龙江省有史以来自主创新品种之首创。取得获奖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紧跟时代 学而不厌
 
常年奔波于试验田与实验室,潘国君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回家的。对于农业研究,他有着一股子韧劲——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都挡不住他对水稻研究的热情。
 
难能可贵的是,已届不惑之年的潘国君仍然没有放弃学业。2002年,他考入了沈阳农业大学,主修农学专业博士学位。
 
这让不少同事难以理解,他们说:“都40多岁的人了,还读什么博士?多劳神啊,太辛苦了,放弃吧。”
 
但潘国君不这么看,他认为,不好好学习,接受新知识,怎么当好省级学科带头人、为黑土地服务?另一方面,现在好多农学专业毕业的人都是硕士、博士的,自己是当所长的,怎么能落后于这些晚辈?
 
作为科研人员,潘国君保持着工作和学习的严谨态度,但在生活中却时刻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爱接触新鲜事物、爱开玩笑、爱娱乐、爱运动。
 
不少到了他这个年纪的人,往往都不爱用电脑,但他却积极利用闲暇时间上网——用QQ建立了农学研究群,用它传文件、发通知,他还经常在网上转发一些生活小常识。
 
水稻所的同事们评价说:“他是我们的领导和榜样,但更是我们的朋友,也是农民们的朋友。”
 
《中国科学报》 (2012-12-08 第8版 智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