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春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6 8:17:13
选择字号:
精准施肥挖掘出粮食增产新潜力
 
本报讯(记者程春生)由山西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开展的“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与配比施肥理论方法研究”成果,11月21日在太原通过鉴定。中科院院士赵其国等鉴定专家表示,该项成果为节省化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施肥与边际产量、钾适宜条件下的氮磷配比研究方面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长期不合理施肥,造成肥料浪费、肥料利用率降低,并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该项目主持人、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认为,过去的施肥研究中,仅考虑施肥量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没有研究施肥比例在作物增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导致生产中很难做到因土因作物定比定量施肥。
 
褚清河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单产也呈阶段性台阶式增长趋势,但增施单位肥料的粮食增加量已变得很小。因此,有专家误认为,肥料的生产潜力已到达极限。其实,作物品种产量潜力的形成与施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研究表明,同一潜力的品种达到最大施肥量后再增加肥料用量不再具有增产效果,只有耐肥性更强的新品种,才能保证超过原推广品种的最大施肥量而仍具有显著增产效果。
 
褚清河课题组以传统最小因子理论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养分类型上设计和实施了玉米、小麦、水稻、烟草的多点田间肥料试验,研究了氮高磷低、磷高氮低、氮磷双低和氮高钾高磷低等平衡与不平衡土壤养分供应下,作物产量与作物最佳养分比例的关系,充实了作物施肥中最小因子效应随养分比例变化的认识,提出耐肥性和养分效率是作物品种的基本性状并决定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新观点,并开发了以作物苗期植株氮含量判断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新技术,进一步阐明了施肥比例和施肥量的作用。这一科学理论和创新方法,对实现高产施肥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2-11-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