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小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24 7:56:44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从诺奖看奖项的提名与申报
 
■尤小立
 
当下中国是不宜过多地举办各类评奖活动的。因为社会中的不公现象本身就比较突出,评一次奖就可能多出一项问题,日积月累,积劳成疾;与其这样,不如减少评奖频率和次数,顺其自然,让时间做主,看哪一项科研成果能够不朽。近些天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消息,引发了国人的讨论,笔者也不能免俗,又一次想象哪一天中国的评奖活动也能公正和权威。
 
诺贝尔奖是世界影响最大、争议最少、最权威的评奖,这一点怕是没人异议。从1901年算起到今年已有111年(中间因战争有过中断)。正如伟人所言,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111岁的诺贝尔奖,为全世界做了差不多一辈子好事,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免不了要问它何以有此耐久力,可以马拉松,到现在,还很可能会跑到永远。
 
说起来,任何信誉度高的评奖,其评奖原则、条件和程序都不复杂,诺贝尔奖评审也一样。他们只是做到了我们天天讲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而已。比如我们以前常常说的为人类进步而奋斗,有人也会说,只是意思稍稍有别——大意是,凡取得对人类发展有持续贡献的成就的人都有希望获奖。结果是我们天天想着“大国崛起”,他们却践行着“人类发展”。因此我们只能产生争议颇多的茅盾文学奖,他们造就的却是持续影响人类发展的原创成果。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真正实施起来,秩序是颠倒的。因为三项里面,只有“公开”一项可以实施,另两项只是实施前的原则或实施后的效果。然而公正、公平直接影响着实施者的态度,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收到要求参评诺奖的某中国作者的信件和有关奖金的许诺后,受宠若惊,因为他以前很少遇此殊荣。诺贝尔奖评委常常自视为普通人,至少内心里没有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可以享受“赢者通吃”的待遇,所以不习惯受人追捧。这也许给我们一点启发:公正首先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因为秉持了平等的态度,所以诺贝尔奖不需要个人申报,也因为不需要申报,所以也就没那么多向组织靠拢的企图。我们从电视上看见,大多数诺奖得主事先都不知道自己得奖。因为时差的关系,甚至有获奖者是在睡眼惺忪中得到通知和接受人们的祝福的。不像我们的主动申奖人,在公布获奖名单的若干天前就要靠吃药辅助睡眠,那些天的电话费也猛增——好在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据说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的法籍科学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其获奖消息时,正在中国度假,当时,他想吃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欲望似乎胜过获奖。这是人家的洒脱。
 
按照我们的理解,诺奖获得者的洒脱,在态度上就是不端正。所以我们的评奖活动永远是要求个人申报。个人申报看上去是尊重个人选择,实际的效果却可能诱发个人的名利观念。因为一旦申报,填表、复印成果、交评审费,折腾再三,就不可能等闲视之。这在我们看来,才是态度端正的表现。
 
既然是个人主动申报,申报人就不可能满足于被动承受,这关乎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化悲痛为力量”是精神性的,“化主动为更主动”则是现实的生存技巧。院士申报人为自己做广告无意中创出了“世界之最”,这是不谙世事的愚昧,却有文明者早已暗渡陈仓,私下里打通各种关节。
 
对于我们的一些评委,评奖就等于是分配大饼,你的人,我的人,都是我们的人;我们的饼先满足我们的人的要求顺理成章。这里面有感情的交流、利益的交换,既符合人情大国的传统,又符合现代市场的规律。对于一般申报人,申报奖项基本上等于买股票,申报费交上去,汇总、提成、再分配,涨还是跌就不是你能够控制的,结果少数得奖人赢得了大家的申报费,形成了个人与组织的双赢,回到自己工作的单位还会有“三赢”。这是政治兼顾经济,或可说是现实版的“政治经济学”。
 
申报人主动出击,为自己的成果吆喝,当然意识到评奖场成了菜市场,但既来之,则吆之,不遵守菜市场的逻辑,只好作退市处理。这时候,管你是学者或者作家,全得脱去“书生气”,充分认识到书本无用,能用的在书外,理论只有和电子秤相结合才能产生效益的道理。
 
提名和申报,被动与主动,诺贝尔奖和我们评奖的差别当然不止这么一点。但是先从这一点改,走出一小步,就可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步。
 
《中国科学报》 (2012-10-24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