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6 8:20:49
选择字号:
熊丙奇:大学“潜规则”只是一个“传说”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北大教授王学明(化名)和高中生小丽(化名)在丽江邂逅成为情人,两人年龄相差26岁。王学明曾承诺帮助小丽上北大读书,却一直没能允诺。今年4月,小丽再次要求上大学未果,便以伤害对方家人相威胁向王学明索要30万元,两天后小丽被拘捕。
 
小丽的遭遇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同情,而北大王教授也被斥责为“禽兽不如”。王教授的所作所为确实败坏了北大的声誉和教授的名声,很多人由此反思当今教授群体的素质。而就此事而言,不少人忽视了一点,即北大王教授败走麦城,再次告诉公众,大学中所谓的“教授可以搞定招生”的“潜规则”,更多是江湖的“传说”,而很多人相信了这一“传说”,这是教授得以轻易骗得高中生,而高中生轻易被骗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每到高考招生季,教育部都会发出招生预警,提醒考生和家长警防招生诈骗,其中一类招生诈骗,就是有人告诉考生和家长,可以“花钱买分数”,或“搞定大学的内部指标”,而结果是,骗子收到钱之后就一去不复返。
 
这类诈骗屡试不爽,很令人不可思议。按理,这种诈骗被曝光之后,家长和考生应该不会再相信这类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且,应该在听到有人这样“忽悠”时,向公安部门举报,可是,这样的诈骗,骗子根本不需要多高明,总有考生和家长前赴后继。相比于王教授有确切的北大身份,那些江湖骗子的身份都存疑,考生和家长却如此相信,可见这种诈骗多有市场。
 
那么,考生和家长为何会相信招生是可以“搞定”的呢?首先,近年来高校不时传出一些“潜规则”丑闻,包括招生中的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这令大家相信,招生中盛行“潜规则”,但客观而言,这类“潜规则”并不是所有大学教授都有份的,能够将其“运作成功”的,只是极少数掌握着招生大权的行政领导,而且,背后有很多利益的纠缠,比如以招生指标这样的资源与官场和商界进行“利益共享”。可以说,是这少数的交易,败坏了高校的整体形象,给社会的感觉是,任何学校的教工,都可以搞定招生。每年高考之后,很多在大学工作的教师似乎都有被家乡人请托的经历,但实质上,99%的没有核心权力的大学教工,是根本搞不定的。
 
其次,近年来社会舆论对高校“潜规则”质疑颇多,考生和家长也厉声反对,然而,有的考生和家长真轮到自己时,想的却不是怎样拒绝,甚至参与监督这种“潜规则”的发生,而是打听怎样可以运作成功。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出现在身边,宣称其有这一本事,考生和家长难免会轻易上当,加上“潜规则”本就“秘不可宣”,所以被骗了也往往“打落牙齿和血吞”——“搞不定”的王教授其实利用了高中生的这种心理,而这位高中生如果不是被教授骗到“别这么玩我,我都家破人亡了”的地步,也许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如果考生和家长,能采取另一种态度,当今高校的“潜规则”,可能就不会成为江湖的“传说”——对违法的“潜规则”操作,保持高度警惕,针对任何可以宣称搞定大学招生的人,主动举报,让法律追究其责任,可以形成打击“潜规则”的舆论环境,从而让大家深恶痛绝的“潜规则”,以及利用这种“潜规则”招摇撞骗者难有生存空间。很多时候,我们会痛心地发现,大家其实都是“潜规则”传说的制造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大学没有生存招生等“潜规则”的土壤。如前所述,目前高校由于行政权将教育权、学术权集中在一起,少数行政领导,有权配置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因此,大学存在越来越严重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这让大学整体公信力越来越低,而在行政主导一切的学校管理制度之下,一些教授也不再有道德操守和学术良知,将学术和教育作为牟利的工具。要扭转这种现象,就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当学校所有人员无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求自己的利益时,比如,大学的招生由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标准并监督实施,任何人员干涉招生,学校教育委员会会提出抗议和不信任案(要求相关人员辞职),所有被招生的学生信息,向公众公开,公众才会确信大学招生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在提到某个人就可以搞定招生时,感到荒唐而不是正常,这样,大学的公信力得以恢复,而“潜规则”和“潜规则”传说都将退场。
 
《科学时报》 (2011-08-26 B3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