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显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5 9:00:12
选择字号:
徐显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山东大学校长 徐显明
 
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自108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随后有医学、神学)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她只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为“人才培养”。
 
1810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到了社会中心。大学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的双重角色。服务社会,从而成为大学的第三大功能。“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
 
但是,任何一所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它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通过教育来体现。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这“五大”,使得大学成为道德的高地,社会良心的堡垒。当社会需要新道德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地到大学里寻找,大学同时也就成为社会道德的仓库。大学里的师生,便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正是通过“明德”、“正道”和“求善”才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形成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我们又选择了“公平与正义”。科学与真理、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这些共同的价值,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指导。大学对于社会价值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倡导而形成的。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联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为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有知识无文化的大学是很可悲的。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是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如果大学是社会前进的灯塔,那么,点亮灯塔上那盏灯的,只能是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文本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掌握文本文化只是掌握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新意,新文化才会产生。
 
当今世界上,有四种主流文化,其思想渊源在中国古代均早已有之。其一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其二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其三是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政治文明;其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生态文明。这四种文化均可以说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它们都形成于大学,并由大学播扬而进入社会,并传至于后世。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有人预言文化上的冲突已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充分展现出来了。大学能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的唯一场所。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我们的大学责无旁贷。
 
文化的形态是众人的稳定且秩序的生活方式。大学之所以被视为文化的代表,原因之一在于大学具有创新生活方式和引领生活方式的功能。大学与世俗的区别之一在于她总是把高雅与高尚作为群体生活方式的特征。大学拒绝平庸,大学更拒绝粗俗,以精神生活为生活方式的基调是大学重要的特征。
 
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一所大学不仅要具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的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是要守护住大学的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其看的方法必定不同于世俗。大学需要对历史可能形成的那些永恒作出选择与承诺。
 
《科学时报》 (2011-08-25 B3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