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5 9:10:12
选择字号:
哥伦比亚大学:有围墙的常青藤盟校

 
哥伦比亚大学罗氏图书馆及智慧女神雕像
 
哥伦比亚大学,她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那一创举促成了古代印第安文明与欧洲新教文明的猛烈冲击。和她的名字相称,今天,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领略到的是文明交汇的魅力:他们可以这一刻还在校园里沐浴着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下一刻就在纽约大都会的时代广场上触碰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繁华、多元、融合、冲突、光怪陆离,这些不仅仅是纽约市的标签,也是哥伦比亚大学这座常青藤盟校的性格。
 
哥伦比亚今天的校园坐落在纽约上西区的“晨边高地”,依傍着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人权运动发源地——哈林区,那里也被称作全世界最复杂的“人种实验室”。学生们不仅要潜心钻研学术,还要有各种应对现实社会的机智。这让哥大成为直接向现实世界打开窗户的象牙塔,从其他常青藤盟校中脱颖而出。这也成为学生们选中这里的最重要原因。
 
哥大有围墙,是的,这不仅不同于其他常青藤盟校,在所有美国大学中也非常稀有。建校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哥大和其他美国大学一样也没有围墙,图书馆前的广场车来车往,校园里非常喧嚣。1953年,哥大原校长艾森豪威尔任美国总统,并促成哥大建成了现在这个完整、紧凑的校园。
 
尽管校园面积不大,建筑物林立,但这里几乎看不到常青藤,台阶和砖墙裸露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一切昭然若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一批又一批,送走着一拨又一拨,使得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和动感。
 
位于校园中心的圆顶建筑叫做罗氏纪念图书馆,为了纪念哥大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校长西斯·罗。在他任上,1896年,哥伦比亚学院正式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西斯·罗将几个原本相互独立的学院掌控于学校的管理之下,使他们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加强合作并分享资源。引领美国教育先锋的巴纳德女子学院、医学院、教师学院都在那时相继建立,哲学、政治学、纯科学等学科的领先发展使得哥大成为当时美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中心。
 
学校于1897年从拥挤喧嚣浮躁的纽约中城49街迁到了现址晨边高地。西斯·罗请来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麦克金设计校园。哥大董事会认为哥特风格太老式,而且采用哥特式也会使人马上感到在刻意模仿英国的大学。所以,今天哥大校园的主体风格与耶鲁、普林斯顿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不同,而是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基调设计,采用雅典广场式布局,整体结构庄严宏伟,气派十足。
 
罗氏图书馆就是麦克金的杰作,它具有巴洛克风格,主轴对称,宽阔的圆形拱顶,典雅的圆柱排列在正门外,与芝加哥美术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图书馆前的广场和台阶十分宽阔,将整个图书馆高高托起,衬托出它的雄伟,与哥特式的狭窄、封闭形成鲜明的对照。1934年以后,罗氏图书馆成为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也是纽约市的历史性建筑物之一。
 
与罗氏图书馆遥相呼应的是巴特勒图书馆,现在是哥大的主图书馆,下设23个分部,藏书量达到870万册。其名字来源于哥大历史上最重要的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校长,强调实用、职业和专业教育,任职达44年之久,为哥大筹得款项1.2亿多美元,其中包括普利策为建立新闻学院而捐赠的200万美元。也是在他任内,一位教授反对校长的实用主义主张,而创始了哥大著名的核心课程“现代文明”,任课教师由经济、历史、政治、哲学各系组成。
 
在两个图书馆之间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一半由台阶、两座喷泉和黑色的“万物之母”(又称智慧女神)雕像组成,另一半则是平坦的绿草地。每年6月,哥大毕业典礼就在这个广场上举行,身着“哥伦比亚蓝”学位服的毕业生们坐在台阶上,而他们的亲友则坐在草地上临时搭建的大棚里。校长和教授们身着各自的学位服从罗氏图书馆中缓缓走出,和毕业生们共同庆祝着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这些古朴的建筑楼群内部,往往有着高大的主厅,例如罗氏图书馆和巴特勒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在高高的穹顶下安静地读书,同时享受着巨大空间带来的不受约束的思维的快感。罗氏图书馆内部会议室中展示着来自中国多个朝代的文物,而巴特勒图书馆墙上有历任校长的油画肖像,其中包括第13任校长、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这种具备历史感的装饰,让身处纽约闹市的哥大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踏实与稳重。
 
走在校园里,也会发现一些看似无趣没有太多设计感可言的大楼,但虽然其貌不扬,却往往身份显赫。例如Pupin、Uris和SIPA这几栋大楼,Pupin是那见证美国物理学崛起、吴健雄完成实验证明杨振宁和李政道假设并助两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系大楼,Uris是那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华尔街实习的商学院,而SIPA是那可以和各国政要直接对话、将哥大引领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去的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哥大校友、普利策奖得主、小说家沃尔克曾经这样评价道:哥伦比亚大学是有双重魔力的地方,现时最美妙的事情正在校园之外发生,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光则在校园内发生。毕竟,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在华尔街学商业,在联合国学政治,在百老汇学戏剧,在纽约时报学新闻。
 
《科学时报》 (2011-08-25 B4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